策略經營/滴滴快的建構城市交通願景
2015-08-10 04:56:37 經濟日報 ▉林宸誼

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曾任職香港高盛集團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她強調,吸收最好的司機和車輛來為民眾提供服務,可減少民眾自行開車,也能解決交通問題。 網路照片
分享在中國大陸擁有汽車的成本高,專車需求量大。中國最大叫車服務App──「滴滴快的」總裁、原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柳青表示,滴滴專車減少的是私家車的出駛,而不是跟計程車搶生意;隨著共用經濟時代的到來,她還判斷,90後將認為買車是Out的行為。
富比世中文版報導,大陸專車的發展一直備受爭議,但柳青認為,全大陸有3,000萬人次每天坐計程車,但真正需求是5,000萬次,有2,000萬次可能因為打不到車而坐黑車。

搶商機 進攻專車市場

她表示,目前在全大陸有1.5億輛私家車,每天有2.6億次坐私家車出行的人,剩下有2億人左右是坐公車或者自行車,這是滴滴快面臨的出行市場。

柳青指出,未來專車的發展將會減少私家車的出駛,不是從計程車這邊搶生意,因為計程車這端3,000萬次還不夠,還有那麼多人坐不到,但是私家車有2.6億次,只要這裡面10%的人轉換過來就已經是非常大的一個專車市場。


柳青有著顯赫的家世,父親是有「中國IT教父」之稱的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 網路照片
分享她認為,要讓這些人轉換需求,也是政府的一個KPI,就是減少小汽車的擁有率。中國人的年收入水準和美國人是不能比,但汽車的擁有成本比美國還要高,所以中國人在花自己個人的收入比重裡面,很大一部分是買了一輛95%以上的時間都不用的東西放在那裡,這是非常耗資源,也是非常不經濟、不環保的。
更何況全大陸已經有七個城市的限牌了,北京是要搖號,一次是4%的成功率,理論上來講要搖25次才能搖到一輛車。


「滴滴快的」是中國最大叫車服務App。 網路照片
分享柳青以自己為例,她家離公司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作為這個社會生產力的一分子,一天如果有12個小時可以工作的話,來回開車三個小時,她的生產力減少了25%;從節省人的時間來講,專車是一個給社會帶來創造生產力價值的產品。
現在一輛專車一天在路上開20次的話,相當於減少了十輛私家車出行,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因此她認為未來90後新生活的狀態,就是誰買車誰就已經Out了。

扛使命 解決黑車問題

柳青表示,現在滴滴快的的平台上,要吸收最好的司機和車輛來為民眾提供服務,基本上根治了真正的黑車,這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成本,都是能夠幫助到政府做的事情。

同時,滴滴快的也能解決許多現有的社會問題,例如怎麼徹底根治黑車。中國現在很多人叫不到車以後,只能坐黑車,但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關心黑車的安全問題,後續是不是有安全保證。

柳青指出,大陸政府也慢慢看到、更瞭解滴滴快的的技術企業,能夠幫到政府做什麼事情,未來還會推一個滴滴指數,裡面會有許多城市的數據,滴滴快的可以說服政府,一起來策劃整個城市未來交通的布局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都是滴滴快的可以做的事。

拚技術 整合業界平台

因此滴滴快的還有一個理念,怎麼能夠幫助政府來解決相關的問題,幫助到產業鏈裡面不同的計程車、專車、公車這些司機以及乘客,這都是滴滴快的作為一個平台型的企業,能夠以技術的方式來改變大家的生存環境。

她指出,在未來三年裡,滴滴快的戰略很清晰,就是要解決中國人出行難的問題;出行難的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式,不管是透過專車也好,公車也好,出租車也好,減少汽車的擁有量,有各種方式來實現,但目標是一致。

當這個願景實現以後,滴滴快的那時會有大量的數據,會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在技術上,像滴滴快的處理的數據、每天的演算,是滴滴快的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的幾倍,就是因為大陸的這個特點,市場巨大,而且密度很高,所以使得滴滴快的有大數據的累積。

颱風災損減稅 30天內申請
2015-08-10 04:56:32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中颱蘇迪勒席捲全台造成嚴重災情,財政部指出,風災損失可以申請災害損失減稅,其中汽機車等交通工具,如因泡水或遭路樹倒塌破壞以致受損,需要修復停駛或甚至報廢不再使用者,災後一個月內向稅捐機關提出申請,即可退還已繳納的使用牌照稅。

財政部表示,車輛因天災受損無法使用,災後一個月內至監理機關辦理報停或報廢手續,停駛期間的使用牌照稅可停徵或退還。

未能即時辦理報停手續的車主,財政部說,天災發生之日起一個月內檢具相關機關(例如消防局或民政處)核發證明,及修車廠開立的證明文件,確可證明有停駛情形者,亦准按實際使用日數計徵使用牌照稅;若已在今(2015)年4月繳納全年稅款者,則可獲得退稅。

除了汽機車應納的使用牌照稅之外,此次蘇迪勒颱風帶來驚人的強風豪雨,部分地區房屋倒塌或房產地基流失,部分商家受到淹水之苦以致無法營業等,同樣也可在災害發生起30日內,申請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營業稅及娛樂稅等相關租稅減免。

依據規定,災害損失申請減稅需檢據相關憑證,並符合一定的減免要件。

經濟書坊/Google的使命感…
2015-08-10 04:56:39 經濟日報 ▉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
使命感是Google文化的第一個基石。我們的使命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

Google的使命宣言與眾不同,除了簡單明瞭之外,更一概不談其他公司強調的重點。

不提獲利與市場;不講客戶、股東、使用者;不說為什麼這是我們的使命宣言,為什麼要追求這些目標。對Google來說,彙整資訊,讓資訊更普及而實用,原本就是一件好事,無須多加解釋。

如此的使命宣言不強調商業目標,看重的是道德層面,因此讓工作更添意義。

綜觀歷史,無論是追求獨立或捍衛平權,最沛然莫之能禦的運動均以道德為出發點。

我在此不希望說得太誇張,但探究每個重大革命的起源,通常是崇高理想,很少是因為想要賺大錢或搶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永遠無法達成企業使命,因為世上永遠有更多資訊需要匯整,有更多讓人人受惠的方法。

在這個動機的驅使之下,Google會持續創新、挑戰新領域。若以「登上市場龍頭」為企業使命,一旦達到之後,動力頓時減少。

Google設立弘大的企業使命,作用有如指南針,而非車速表,引領公司不斷前進。

內部分歧難免(第13章會進一步討論),但絕大多數Google人都深深認同這份企業使命,團結一心,即使員工從當初幾十人成長到幾萬人,企業文化都能運行不墜。

如果我們採取傳統的企業使命,如為客戶創造價值,或是追求利潤成長,就絕對不會有Google街景的誕生。計算反向連結將網站排名和Google街景,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

多虧大器的企業使命,Google人與其他有志之士才能有更多舞台,推出造福大眾的產品與服務。

細數這些創意與成就,都可歸功於Google把不斷挑戰想像的極限視為企業使命。

凡是人才,無不希望朝著鼓動人心的願景前進,而如何勾勒出這個目標,正是領導人的考驗。

(摘自《Google超級用人學》,天下文化出版)

點子農場/眼見不為憑
2015-08-10 04:56:39 經濟日報 ▉吳仁麟
這一晚的聚會主講者是位很有名的眼科醫師,這位眼科權威把30多年來的功力化為一場20多分鐘的小演講。

這場演講也讓我們對眼睛的醫學科技開了眼界,特別是談到「微型鏡片植入」手術。

這手術簡單的說,就是在眼球裡放鏡片,這樣就一輩子不用戴隱形眼鏡了。

醫師說,這是一項愈來愈流行的手術,特別是愛美又深度近視的女性都爭著做。儘管手術一次要16萬元,還是一堆人在排隊。

前陣子,他幫一位美女做這項手術,當拆掉矇眼紗布的那一瞬間,美女激動的緊緊抱住他。

本來近視1200度的美女邊抱著他邊說,她所看到的世界忽然變得好明亮美麗。

那一刻醫師有點害羞,因為那位比她年長30多歲的男友就站在她旁邊。

眼晴的手術費用是男朋友出的,她張開眼睛的第一個抱的人竟然不是他。

他有點好奇,兩個人看來很恩愛,男朋友也很體貼,每次看診都陪她來。

後來和她比較孰了之後他才知道,兩人早已經協議分手。但是在分手前,她還是跟男友要了這個分手禮物。

世人都說:「眼見為憑」,但顯然我們所看到的卻不一定是真的。

有一年,我參加了一個很知名的日系管理人訓練課程。

第一堂課,那位來自東京的講師還沒正式講課就先放了一張投影片。

投影片裡是一個辦公室,辦公室裡有兩位上班族。一位眼晴發亮的在打電腦,一位趴在桌上睡大覺。

老師問,如果我們是這個辦公室主管,一大早走進辦公室的時候看見這樣的畫面會如何處理?

有人說,用棒子,把那位睡覺的員工叫醒,並且要人資部門記他申誡,殺雞警猴。

也有人說,給胡蘿蔔,獎勵那位認真工作的員工,讓更多員工來學習這好榜樣。

老師搖搖頭,說凡事不能只看表面。那位在睡覺的員工其實前一夜在辦公室加班努力工作,一整晚都沒睡。

而那位認真打電腦的員工其實在一早就上網在摸魚看A片。

那個經驗告訴我,我們眼晴所看到的事情可能並不一定是真像。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