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怪獸示警:決策權下移有利防災因應
2015-08-10 01:17: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怪獸」蘇迪勒肆虐台灣三十多小時,讓美麗之島滿布瘡痍,傷得不輕。復原工程相當浩大,除了表面舊觀的恢復,也不可輕忽防災從觀念與應對的更新。每次天災都是對防災系統體檢,以往作業即使到位,但客觀環境已因極端氣候加劇,使災害愈發複雜、升高。蘇迪勒向我們示警:防災系統必須與時俱進。

這次因應蘇迪勒颱風來襲,政府的防、救災作為,封路、封橋、預防性撤村到停班停課,多能依照標準作業程序(SOP)及時而到位地執行;民眾亦提高警覺,及早自主防災,相當可取。此外,救災的安全維護、電力搶修、環境清潔人員更與風雨同步投入,而民眾感謝按「讚」,都是應對天災的正向力量。

以往我們把颱風分為「風颱風」及「雨颱風」的二分法,觀念應該加以修正。儘管颱風確有「風強」或「雨驟」之別,但台灣向來偏向注重雨量,輕忽強風的威脅。這次,從一○一大樓阻尼器劇烈擺盪、摩天輪變風火輪、太多路樹折腰、乃至四百萬用電戶停電,蘇迪勒告訴我們:「風」絕不可小覷。「風助雨勢、雨長風威」,風、雨俱強的颱風,破壞力往往加乘。

長期以來,由於淹水、土石流的災難廣受報導,民眾接收的颱風警報訊息往往偏重雨量,對於所謂十三級、十七級的「近中心最大風力」、「瞬間陣風」等風力訊息,則缺乏警覺。政府放颱風假、封橋封路也多依照雨量,很少參考陣風。這樣的偏差,造成防災缺口,也壓縮災害發生的應變時空。

對於氣象人員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監控蘇迪勒動態,我們表示感謝;但氣象資料能否作更積極、開放的處理,仍值得討論。六月間政府修正了《氣象法》,但目前颱風及豪雨的資訊發布仍由中央氣象局負責,民間氣象公司、學術單位雖有專業及設備,但仍被禁止發布,否則將依氣象法開罰。

目前網路發達,民眾皆可輕易自行上網獲得日、韓、美國的氣象資訊;尤其剛投入氣象資訊供應的「向日葵八號」氣象衛星,速度、色彩、資訊量都極可觀,透過網路轉貼,相當程度補足了氣象局資訊供應的不足。如蘇迪勒的登陸、出海地點預測,網路訊息明顯早氣象局許多,且事後證實無誤。尤其蘇迪勒南偏,原因是東邊的分裂低壓生成(即莫拉菲颱風前身)的牽扯,氣象局並未提供此一資料,讓民眾無法確認。氣象局一定也掌握這些資訊,何不更早點公開,擔任過濾資訊的角色,讓民眾更能掌握氣象變化。

決策權下移,是福島複合式災難後防災的最大覺醒:應將決策權交予第一線人員作即時判斷,而非層層上報,由不在現場、且不瞭解現況的高層官員決定。例如,目前土石流撤村與否由鄉鎮區長做決定,甚至鼓勵村里依標準、現況勇於做出撤離決定,這都大大有助減少危害。桃園合流部落遭土石流掩埋,全村卻提前安全撤出,即是一例。

颱風放不放假,目前仍由縣市長決行,有時往往未能切合現場需求。例如,台東縣南北一百七十餘公里,北端長濱鄉、最南達仁鄉的客觀條件相去甚遠,放假考慮怎可能一致?高雄市東端海拔三千七百公尺,西端則臨海,放假與否也應有不同考量。決策下放到鄉鎮區,其實更貼近事實,並剔除縣市長決策的民粹因素。

再看,這次蘇迪勒吹倒的路樹,創下空前紀錄,必須反問地方政府平日如何虐待路樹。既要路樹遮蔭,卻又吝於給它起碼攝取維生養分的根系空間,一丈半徑的樹冠,樹穴一尺不到,強風襲來,大樹怎麼挺得住?仰賴颱風登陸前的疏枝,連臨渴掘井都稱不上,這樣給小孩子的生命教育,課堂講得再漂亮都沒用。

防救災的專業化也應升級。衛星觀測雖可提供颱風走向,但暴雨會下在什麼地方,則因地理、地形而異,氣象人員必須尋求跨科際的專業協助判斷,才能提供正確的防災訊息。救災亦然,目前是仰賴國軍,但試問裝步、化學兵哪有救災能力,反而增加災區負擔。日本的作法,各地配置專長救災的自衛隊,台灣雖早有人如此建議,但一直未落實。

極端氣候勢必導致災難加劇,防災SOP也須要不時做知識加值,避免因天災導致無謂的經濟及生命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