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 台灣高教變沒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0 03:43 聯合報 王釗洪/中正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
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表示,台灣是不國際化的地方,高教發展也不健康。 記者屠惠剛/攝影
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接受聯合報系專訪,諍諍國士,諤諤直言。郭校長直指台灣高教心態保守,非常不國際化,優秀的外國(尤其大陸)學生幾乎不願來讀。他也直指高教投資應重質不重量,更必須要有具遠見且誠心做事的領導人。字字箴言,點中了問題的癥結。
大學教育是建構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創新研發、產業升級、結構轉型若少了頂尖的高階人才,只是鏡花水月的老生常談。歷史顯示,保護主義在企業或組織發展初期是有其功能的,但要適可而止,否則不能斷奶,就無法成長茁壯。台灣對國立大學的保護由來已久,於今尤甚。
台灣高教不但保守,而且害怕競爭。近年意圖前進「世界百大」敗下陣來,竟變成鴕鳥,說什麼排名不重要,參考就好。天啊,國際學術的競爭就像體育賽事,你不要排名,還想跟人家玩嗎?
事實上,政府對公立大學的過度保護,是讓高教愈來愈沒競爭力的主因。典型的例子,是國立大學預算的分配,教育部向來只會按各校學生人數平頭且足額分錢,從來沒有認真要求各校努力地「自籌經費」(有其名而無其實),長久以後自然養成國立校院「吃大鍋飯」的心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盲目保護的做法,不僅不能與國際競爭,就算面對國內私校,許多也是甘拜下風。
這不是想當然耳的說法,筆者曾親見有現已卸任的南部某校長,在公開場合,只要有師生建議積極爭取校外資源。他就會說:「當初遴選時,我就說我不募款的,是你們(也包含教育部)要選我的。」或許這就是郭校長說的「心件」(心態)偏差,然則,孰為為之,孰令致之?
現在除了少數幾個檯面上大學,由於觀瞻所繫及有社會輿論監督外,其他又有多少學校會努力去開拓資源?現代大學校長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爭取資源,如果不做,每天除了開會、蓋章、打官腔以外,還有什麼事好做?
人類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保護主義就是失敗主義的代名詞,台灣對國立大學的保護,說穿了是對校長這個職位的保護最多。台灣有五十多所重量不重質的國立大學,年年都有遴選新校長的戲碼上演。遴選本意是要讓遴選委員主動去尋訪優秀又適任的人才,但在台灣社會,有多少主動尋訪而成功的例子?選來選去多是從窩邊去找而已,這樣又怎會有新思維、新願景?
除了學校領導人的產生,弊病叢生,台灣還有部現行的「大學法」,更是保障國立大學校長只要做官(政務官),不必做事的絕世荒謬。這部「大學法」竟然明訂校長兼任校務會議主席,不就擺明是讓「行政院長兼立法院長」?
保護與管制其實是一體兩面。數不完的優惠後面,一定有許多無理的緊箍咒。最顯見的是在保護主義之下,學費被綁得死死的,沒有彈性,自然就缺乏校與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學費是品質的指標,有了指標就騙不了人。不是嗎?
國立大學受到嚴格的保護,已經病入膏肓,又有許多來自政治考量的綁手綁腳的管制,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高教﹒教育部﹒中研院
公告版位
- Aug 10 Wed 2016 13:10
過度保護 台灣高教變沒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