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泰運河夢 還在紙上談兵
2015-06-07 02:18:40 經濟日報 吳靜芝
大陸媒體今年曾報導,中泰雙方在廣州舉行的「泰國克拉運河研究和投資合作洽談會」簽署「克拉運河項目」合作備忘錄。中泰兩國合作興建克拉運河的消一直未獲證實,經媒體刊載後,中泰兩國官方皆出面否認有此合作項目。雖媒體與官方,對中泰是否興建克拉運河的說法存在明顯差距,但不容置疑的是,興建運河是雙方共同的目標,且克拉運河若是興建完成,不僅有助於大陸擴大經濟勢力範圍,以及突破美國的戰略封鎖,亦能為泰國創造航運貿易樞紐的地位;因此中泰官方否認合作興建運河,或許可視為一種外交辭令。

早在17世紀時,泰國就有開鑿克拉運河的構想,以爭奪航運中心,在囿於技術、成本及戰爭等因素而放棄,但此夢想卻深植泰國權位者的心。

上世紀70年代,運河計畫再次被提出來討論,但這次除資金問題,還有泰國南部穆斯林的政治因素,使該計畫一直未能付諸實現,始終停在紙上談兵階段。直到2006年,大陸正式就運河事宜與東協進行協商,並於今年4月簽署克拉運河合作備忘錄,雖會後兩國官方皆發出尚未正式合作聲明,但運河儼然成為中泰合作的目標。

不過,這項計畫在泰國內部出現很大歧見,僅有約三成的民眾表達支持,反對者高達四成。反對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泰國南部為穆斯林主要聚居區,部分地區長期存在分離意識,擔心運河建成後,可能為分離勢力提供藉口及破壞目標,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擴大泰國南部的政治動盪。

其次是會造成生態保育問題,長達100多公里的克拉運河若是開通,大量船隻會從安達曼海和泰國灣的國家海洋生態保護區,以及著名旅遊景區如蘇梅島、龜島等附近經過,勢必對海洋生態環境和森林以及氣候、地貌、耕地等造成極大影響。

長期以來,麻六甲海峽是亞洲聯繫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海運通道,全球每年將近一半的油輪經過麻六甲海峽;東亞則約有70%的能源供應仰賴麻六甲海峽運輸。克拉運河的開鑿,將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每趟航程可節省近30萬美元。

對大陸而言,開鑿克拉運河不僅能帶動廣東、福建、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地帶發展,有助於大陸與東南亞、中東、非洲及歐洲等國的貿易往來,更能在「一帶一路」戰略發揮重要作用。

另大陸約有80%的石油進口,必須經過麻六甲海峽。在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下,一旦中美發生衝突,美方藉機封鎖麻六甲海峽,就等於掐斷大陸經濟命脈。克拉運河開通,可讓大陸擺脫「麻六甲困境」,東南亞戰略格局將產生重大改變。

克拉運河位居重要戰略地位,許多泰國學者認為,對泰國而言,開鑿克拉運河計畫,不但歐亞貿易路線將因此改變,甚至輻射至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使克拉地峽成為世界級經濟線路,帶動泰國經濟、工業及旅遊業等產業發展。而泰國也可利用此重要性與大國協商,換取更豐富的政經資源。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