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機升級綠建築 變身滯洪堡壘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0:52 聯合報 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日前一場豪大雨瞬間讓桃園機場成為「水上」機場,不但影響了成千上萬旅客的行程,也使得空中交通大亂。

無獨有偶地,巴黎也逢豪雨肆虐,連日大雨使得塞納河水位創近年來新高,河水溢出堤防淹沒街道,迫使岸邊不遠的羅浮宮、奧塞美術館等著名博物館宣布休館,甚至展開展覽品的緊急挪移避難工作,震驚國際!

每場水患現象背後都可能混雜著人禍與天災因素,只不過「極端氣候」現象讓全球各地淹水更為頻繁!因此,政府除了追查淹水原因與咎責之外,在工程規畫上更需改變思維,才能應對。

台灣年降雨量約二千五百公厘,是世界降雨量的二點六倍,但因為地勢陡峭與地狹人稠,政府雖在全島各處竭盡所能地興建水庫,旱季供水仍顯得捉襟見肘,怎能不妥善運用雨水資源?

然而傳統工程,對付強降雨時只會一股腦地想到排水,然後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各式管道,將一切水資源驅逐出基地外,本質上就是「以鄰為壑」的邏輯!對缺水的台灣而言更是個蠢主意!

桃園素有「千埤之鄉」故稱,以往降雨可透過成千上萬的埤塘蓄積,同時兼具滯洪與水資源利用的功能。可惜在近年急遽發展之後,埤塘多不復見,絕大部分的雨水只能仰賴河川與排水系統,失去了自然的調配機制。

不諱言,飛安是機場首要的考慮項目,桃園機場占地廣闊,以往也僅是一味地將雨水視為洪水猛獸,急於除之而後快!因此,幾乎未考慮雨水貯集利用、基地滲透保水等先進的工程作為。

然而在極端氣候狀況下,過去無誤的想法開始顯得不對勁了!當區域型急降雨發生時,所有排水管線與河川容量達到極限之瞬間,擁有廣大面積的機場是否應善用建築主體與地下空間做為蓄水容量,進而成為當地重要的滯洪堡壘,更是一座先進機場當重新反省的思維。

相信今日機場淹水的國際笑話很快就會被淡忘,也相信相關單位會立即檢討、改善必要的排水設備與應變措施。然而,倘若政府未能藉此淹水經驗,進而納入滯洪、基地保水、雨水利用等永續思維,讓桃園機場轉型升級成世界先進的「綠建築」,當是可惜了這場水患的教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