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INE」鈴聲響…排灣嬤:猴子在哪?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台東縣報導


image
通訊軟體LINE的提醒鈴聲,和排灣族稱猴子的音譯LAINE非常相似,在部落裡鬧出笑話。 記者尤聰光/攝影
分享通訊軟體LINE鈴聲和排灣族稱猴子音譯LEINE,非常相似,因此,有台東排灣族阿嬤,聽到孫子手機LINE鈴聲一再響起,誤聽為在叫猴子,特別詢問孫子「哪裡有猴子?」為什麼一直叫LEINE?孫子回說:「阿嬤,LINE不是猴子啦!」
「LINE」已是大多民眾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訊息平台,尤其是LINE的鈴聲。不過,這個鈴聲,卻在台東排灣族部落裡鬧出笑話。一名70歲阿嬤嘎拉魯在家外乘涼時,突然聽到孫子手機不時在叫LINE,阿嬤誤聽成排灣族的LEINE,便左看右看,以為家中有猴子。

她起身一邊抱怨,一邊在找猴子,並詢問就讀國中的孫子「哪裡有猴子」,為什麼妳的手機一直在叫猴子,孫子聽到大笑回阿嬤說:「阿嬤,LINE不是猴子啦」。街坊鄰居聽了笑到不行。

「LINE和LEINE,聽起來真的很像。」排灣族語老師斯瑪西洋說,不仔細聽,確實很難分辨,尤其部落老人家聽力衰弱一點的話,有可能會把手機LINE鈴聲,聽成為排灣族話的猴子;之前部落就有發生小孩在聽韓國大叔PSY一首gentleman,歌曲一段和排灣族語意「很像狗一樣」,無辜小孩就被罵。

廢輪胎變藝術品 動物雕塑喚環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綦守鈺/仁德報導


image
韓國藝術家池龍虎以回收的廢棄輪胎皮,做出寫實奇幻的動物雕塑。 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分享韓國藝術家池龍虎將廢棄輪胎重新賦予新生命,配合奇美博物館動物特展,做成寫實奇幻的動物雕像,無論是猩猩、鹿和獅子,動物臉部與肌肉扭曲變形,諷刺著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盼能喚起大眾重視自然保護,勿再濫殺動物。
池龍虎擅長以神話故事與動物為創作靈感,透過四處蒐集的廢棄輪胎,拼裝組合成大型雕塑作品,特殊的輪胎紋理,彷彿動物的肌肉與皮膚,更賦予作品現代科技感。

館方表示,池龍虎使用廢棄輪胎為這次特展,製作猩猩、鹿頭和張著血盆大口的獅子,透過生動大膽的線條,展現動物的優雅姿態,並透過扭曲的臉部表情,營造出自然界被人類破壞,動物們無能為力暗自憤怒的意象,期盼為瀕臨絕種動物發聲,讓更多人重視生態破壞、地球暖化等環境平衡議題。

動物特展至8月31日,端午連假,館方也推出搭乘經典骨董車,環繞台南都會公園的遊園導覽專車服務,遊客們可在東西兩邊的停車場入口,購票搭乘導覽專車至奇美博物館候車亭,參觀完博物館能再搭乘專車回停車場。

愛上質樸味 鞋師傅雕廢枕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何炯榮/埔心報導


image
60歲埔心鄉民張風利用廢枕木創作,在彰化醫院候診大廳展覽作品。 記者何炯榮/攝影
分享60歲張風曾是鞋廠開版師傅,6年前偶然接觸廢棄鐵道枕木,愛上枕木質樸的風味,一頭栽入廢枕木的雕塑世界,成為國內少見的廢枕木雕塑術家,彰化醫院邀請他在醫院藝術走廊展出40件作品,到七月底結束。
彰化醫院院長謝文淮說,張風的作品都以枕木和鉚丁為素材,先以枕木雕出人的外形,再以鉚丁塑成手腳或鋤頭、畚箕等物品,搭配黑色或紅色的顏料,風格相當特別。

他的廢枕木作品外觀雖不寫實,但頗有意境,是不可多得的原創藝術品。

「每塊廢枕木有不同的生命。」在張風的巧思下,每件廢枕木表現出不同的自然韻然;他說,展出作品有農夫、漁夫、小朋友、戰士等系列,像農夫荷鋤或拿著工具,趣味十足。

張風沒學過雕塑,無師自通,「我以前在鞋廠當開版師,國內鞋業大舉外移,我不願離開台灣,只好另謀出路。」

張風說,好友介紹他到台鐵車埕車站工作,有一天看到站區裡不少廢棄枕木,內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他愛上枕木的質樸風味,連同枕木上的鉚丁,都成為創作的素材。

「我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捨不得賣。」他說,希望透過展覽,讓人找到生活意義,就像他一樣,直到雕塑枕木,才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及動力。

八里米倉國小「遊學宿舍」 大自然5星飯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徐葳倫/八里報導

image

米倉國小樹屋區假日開放的小米蟲咖啡聽,可一覽校園內生態環境,還能遠眺淡水河岸,悠閒地喝咖啡。 記者徐葳倫/攝影
分享新北市八里米倉國小名列全國百大特色小學,除有淡水河做伴,校園也與生態結合,有雨撲滿能收集雨水澆花,生態池中有稀有的原生青鱂魚。最特別的是,校園內「遊學宿舍」可供住宿,堪稱「大自然的五星級飯店」。
米倉國小校長林愛玲說,遊學宿舍原本是八里鄉公所托育中心,1998年完成,公托2001年遷移後曾改設為舞蹈教室,但使用率不高,2011年再改為現在的「遊學宿舍」;除活化閒置空間外,也幫助民眾認識米倉校園。

走進遊學宿舍中,住宿區的8間房分為4間4人房、2間6人房及2間8人房,最多可住約50人,並在周末開放。以往多是學術交流時供住宿,雖不算豪華,但基本的衛浴設備、睡袋、睡墊與盥洗用具都齊備。考量安全不提供煮食,每人住宿1晚只要300元。

周末六日住宿的話,校內還有「小米蟲咖啡廳」開放,小米蟲咖啡設立在米倉國小的樹屋區中,可遠眺淡水沿岸,蟲鳴鳥叫樂音縈繞,愜意地喝一杯咖啡,假日也常常一位難求。

「遊學宿舍歡迎團體或家庭租用」,林愛玲說,希望讓來訪的學生團體或家長能夠瞭解校園環境、生態,但平日考量學生上課的緣故,仍以假日開放為主。

image
米倉國小設有「遊學宿舍」,和式房間設備簡潔,提供衛浴、床墊,周六、日住宿,校內樹屋區還有「小米蟲咖啡廳」可享受。 記者徐葳倫/攝影
分享
遊學﹒宿舍﹒咖啡廳﹒八里﹒托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偏遠漁村轉型3D彩繪村 假日萬人朝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黃煌權/布袋報導


image
好美里3D立體彩繪村,現在只要遇到假日,單日遊客人數至少萬人,已成為國內知名觀光景點。 記者黃煌權/攝影
分享布袋鎮好美里3D立體彩繪村,已成立滿1周年,這1年來,彩繪村單日遊客人數從最初的數百人,一路增加到現在的例假日上萬人,不僅讓好美里這個偏遠漁村成了國內知名觀光景點,也為地方帶來可觀商機,轉型成功。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推動布袋鎮的觀光,去年5月邀請曾進成等畫家,在好美里太聖宮附近畫了3幅3D海洋立體彩繪壁畫,沒想到完作後,立即吸引大批遊客前往觀賞、拍照、打卡,經遊客口耳相傳及網路世界的傳送,漸漸讓這個小漁村變成國內知名觀光景點。

嫁到好美里、原本在台北工作的鄭怡雯,去年8月回到好美里擔任導覽員。她說,好美里3D立體彩繪村會如此受歡迎,主要歸功雲管處的大力相挺與曾進成老師出神入化的畫功,因為最初只有3幅畫,現在已增加到23幅,且畫作涵蓋卡通人物、寵物及千變萬化的海洋生態,每幅畫作都讓遊客驚呼連連。

以白雪公主及七矮人壁畫為例,很多遊客總喜歡張著嘴,與被啃過的蘋果合照,而可愛的狗狗流口水壁畫也是遊客爭相拍照的景點。另外,位於好美里漁村公園的大型魟魚地畫,同樣對大朋友小朋友有著難以抗拒的魅力。

鄭怡雯說,去年8月她剛回好美里時,平日遊客約只有200至300人,現在至少2000人;如果是假日,也由原來的2000至3000人暴增到1萬多人,當地居民也在自家門口、路邊擺攤賣起各式各樣的小吃、飲品,生意不錯,讓這個偏遠的小漁村麻雀變鳳凰。

85歲蒸汽火車再上路 彷彿穿越時光隧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image

高齡85歲的LDK59,是全台唯一還能動的蒸汽火車,昨天掛了4節車廂,行駛在花蓮後火車站的窄軌上。 記者徐庭揚/攝影
分享台鐵花蓮地區為慶祝台鐵129周年,昨天在花蓮站舉辦系列慶祝活動,還邀民眾、遊客免費體驗搭乘LDK59蒸汽火車,吸引許多鐵道迷前來,感受回味老火車的魅力。
小朋友喊酷 老朋友回味

image
LDK59蒸汽火車包廂內充滿復古味,沒有冷氣,只有電風扇。 記者徐庭揚/攝影
分享高齡85歲且是全台唯一還能動的LDK59蒸汽火車,昨天掛了4節車廂,行駛在花蓮後火車站的窄軌上。
「嘟嘟!」鐵道迷看著車頭冒出白色蒸汽,聽著汽笛聲響,趕緊拿起攝影器材,拍照、錄影記錄;首次搭乘的小朋友感到十分新奇,直說「超酷!」年輕時曾經搭乘過的陳姓民眾表示,特別來回味一下。

沒有裝冷氣 風扇徐徐吹

踩著木製階梯走上車廂,彷彿也穿越時光,由於車身小,穿越車廂間的門也特別窄;包廂內充滿復古味,沒有冷氣,只有電風扇,民眾可開窗欣賞沿路的風景。

這輛老火車34年前退役,花蓮站長賴東震說,經過20名工作人員維修後,才讓這全台唯一還能動的骨董級蒸汽火車頭風華再現,安全行駛在窄軌鐵道上,讓鐵道迷搶拍。

日本製造 飄淡淡檜木味

花蓮運務段長張建曆表示,LDK59為古董級窄軌時期的蒸汽火車,軌距只有762公厘,1930年由日本公司製造,掛4節車廂可搭載176人,其中一節全是檜木打造,能聞到淡淡檜木味。

早期搭乘蒸氣火車從花蓮到台東要花至少5小時,夜車甚至要花7、8小時,因此車廂內還有臥鋪可乘客休息。

窄軌3等客臥車 全球唯一

張建曆說,LDK59早期擔任花東線的運輸重任,這次「風華再現」,除蒸汽火車頭外,還有牽引客車4輛,包括LDR2204柴油客車(平快)、LDR2307柴油客車(光華號)、LTPB1375號窄軌3等客車(普通車)、LTPS1102號窄軌3等客臥車,其中LTPS1102為目前世界僅有的窄軌3等客臥車。

削鼻斷趾不悔 他拍「百峰」開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7 04:20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縣文化局為登山攝影家高銘和布置的個展展場,相當別致。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登山攝影家高銘和是台灣從尼泊爾登上聖母峰第一人,遭遇暴風雪,一年內開刀15次,依然樂觀以對,即日起至本月22日,他在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展出「百峰人生」攝影展,透過幅幅傑作,傳遞積極樂觀的態度。
高銘和於1996年5月10日登上標高8848公尺的聖母峰頂,下山時遇到強大暴風雪,雖然憑藉意志力生還,但全身多處凍傷,一年內開了15 次刀,失去手指、腳趾、腳後跟及鼻子。

image
花蓮縣文化局為登山攝影家高銘和布置的個展展場,相當別致。 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分享「我的人生雖有遺憾,但也因此燦爛!」面對大難後的傷痕,他說,聖母峰沒把他留在山上,就是要讓他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於是20多年來,他經常進入無人山區,執行「中國百岳」拍攝計畫,至今已完成拍攝77座山峰,仍有23座山峰,持續奮鬥中。
高銘和擅長捕捉每個山頭特徵,且堅持以崇敬的精神來拍照,他說,那就是不同區域、不同子民心中的山峰,尤其是那些千百年來孕育人類文明的重山峻嶺,以及近百年來探險家心中的追尋目標。

他把每座山峰視為一位具有個性的巨人來造像,每一幅彰顯大山內在強大包容意涵與壯麗之美的高山照片,是用極強大的體能、時間、金錢及面對變化莫測的高山氣候,多次行程的耐心等待,才得以完成。

高銘和是攝影界公認愚公移山型的人物,也是大眾熟悉的熱愛生命大使,去年榮獲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探險家的殊榮,也曾榮獲第九屆(2006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