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圓環像櫥窗…說台北的身世
2015-06-07 02:11:51 聯合報 黃旭/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台中市)

英國倫敦滑鐵盧(Waterloo)的IMAX戲院。 取材自網路維基百科
分享台北建成圓環應該往何處去?隨著委外經營合約到期,最近引起很多注意。
環顧世界各大現代化都市,都少不了一個類似「圓環」的地方。多條馬路交會,又被馬路孤立;圓環上的建築物非常醒目,但又被車水馬龍的交通所隔絕。這樣的空間形式,尤其像英國倫敦滑鐵盧(Waterloo)的IMAX戲院。

「IMAX戲院」所在的圓環,一九九八年左右與倫敦南岸文化中心一起重建,為了重整這個被認為失序的區域,英國政府驅逐了以當地為家的街友,聘請著名建築師,在圓環上蓋了一棟玻璃外牆的圓形建築物。

從很多角度看,台北圓環都很像這棟建築。圓形建築物成為四通八達道路的端景,尤其夜晚時像個璀璨琉璃,外牆上放映的影像,成為都市裡最耀眼的看板。

現代化的建設,往往伴隨著驅逐弱勢者的歷史。道路變寬、建築物現代化了;居住在這裡的弱勢者被迫遷移,地景記憶被抹去,換上建築的光鮮亮麗和身上的西裝革履。

台北圓環也曾經嘗試走上這條「縉紳化」道路,但也許我們應該再想想,圓環的記憶可以是什麼?

對於一九五○年代之後移民到台北的居民,圓環記憶可能與移民經驗息息相關。

大時代啟動的城鄉移民浪潮,將很多人從農村土地拔起,農家子弟接續到台北尋找親人,安身落戶。接待遠道而來的親人,最好的款待,就是到傳說中的圓環去,一個晚上可以吃遍各種便宜好吃的美食,還可以到附近看戲、聽聽走唱買歌本、或看賣藥的吆喝如何強身補腎。

拜訪久聞的台北圓環,好像一場目不暇給的接風宴,它不只可餵飽你的胃,還向你展示摩肩擦踵的各色人等:勞工、店員、賣唱歌手、流連附近的文人雅士、政商名流。一口氣圓環滿足了異鄉人長久以來對台北的想像。

一九八○年代之前的圓環,是如此的撫慰著異鄉人初來乍到的不安。台北的窗口不是一○一,不是中正紀念堂,而是故鄉流傳已久,今日終得一見的圓環。這樣的圓環提醒了我們,我們既是台北人又是鄉下人、我們住在都市裡面,但某段記憶封存在外面。它像個時空界面,銜接著其他時間與空間。圓環具有如此飽滿的潛力,將我們的身分在時間之軸上往前推,接續定居之前的歷史和空間,成為一個強大的移民表徵。

圓環的這種記憶,因此不會止於台北,而可以外延到都市之外,市民從何而來的任何地方。它們可能是大甲、桃園、台東,也可以是,例如:目前因為空汙問題而經常被討論的彰化縣一個小農村:台西村。

台西村的故事,藉由鐘聖雄、許震唐的紀錄攝影「南風」,慢慢廣為人知,作品目前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這些作品不僅表達了座落在六輕工廠旁的這個村落的無奈與辛酸;並也呈現了城鄉移民後台灣農村普遍的問題。如果能將他們的作品在圓環展出,利用玻璃外牆強大的影像看板能力、及內部適當的空間規劃,無疑可以讓市民藉由他人影像,看到曾經不斷想要洗去的,來自台北之外的自己;以及讓市民省思都市的身世,有關台北的繁華與其他地方付出的代價。

圓環因此可以成為一個「台北之外」的影像櫥窗,以特展方式,輪流展出各地不同主題。配合影像展出,還可以展售當地特色產品與小吃,例如台西村所在的大城鄉,他們種植小麥作成的「麥稻爆」,比起文化創意產業的一些食品,絲毫不遜色。

這樣的圓環影像博物館,可以揭開都市的另類身世,解放這個被「縉紳化」所桎梏和綁架的空間形式。

它提醒我們,我們對圓環的記憶是多元的;我們都是移民,台北就是一座移民都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