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家觀點/尋找生技業的獨角獸
2015-04-20 04:01:49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矽谷是全球首選的創業聖地,過去數十年來,陸續孕育了許多成功的新創公司,其蓬勃睿智的創投(venture capital)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這些創投除了提供創業資金、人才及營運專業等協助之外,他們日夜努力的目標,就是要找到並養成一家具重大爆發性、能翻轉產業的新公司,這一家投資成功所帶來的超級報酬和影響,就足以抵得過其他投資組合中的一二十家公司。而這家稀有獨特而重大的成功案例,就是他們所說的「獨角獸」(unicorn)。

根據Founders Space創辦人Steve Hoffman,一個成功創投的重要定義,就是要在他們基金的投資組合中,至少出現過一隻以上的獨角獸,也就是至少要能創造出一家上市市值超過10億美元(US$1B)的重大成功案例,而且這家公司是在創業初期就由他們發現、投資、培養長大,因此增值幅度在十到數十倍,投資報酬超高。

這些稀有的獨角獸究竟有什麼特性、到那去找呢?首先,它們都是出自相當特別、與眾不同的構想或技術,通常都是能改變遊戲規則(game changing)或改變市場行為的新構想;其次,是有個聰明獨特、有執行力、且專注執著的創辦人及團隊;第三,常會經過許多挫折,失敗率高,但若成功則影響很大。

就因為這些與傳統迥異的特性,在創辦初期,多需要由創辦人(founder)主導,依照其創新的構想全力發揮衝刺,才可能突破藩籬,成就一個全新的商機。而要確保由創辦人而不是投資股東主導,就要在公司創立初期,以極低的股票面值,給予公司創辦人超過五成的持股。像Google、facebook這樣突破性成功的案例,在公司新創初期都是由創辦人全力主導發展才有機會勝出。

反觀台灣,由於我們過去一向習慣「追隨型」的製造業,且股票面值固定,提出新構想的創辦人最多也只有15%的技術股,因此公司一成立,由85%投資人所組成的董事會就成為公司的主導者。而因為投資人最大,且意見紛雜,創辦人聲音很小,構想不斷修改妥協,很快就轉為短期獲利的傳統模式,再好的創新也難以實現了,尤其是具突破性、與一般大不相同的好構想,更容易胎死腹中。

因此,有人說台灣雖有不少的創業者,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創辦人(founder),也就是沒有真正像美國矽谷新創公司那樣,可以在公司成立初期就能以每股一分錢入股,而擁有超過一半股權,能全力依他構想去衝刺而成就夢想的創辦人,怪不得台灣很難出現能帶動創新經濟的獨角獸了。

此外,台灣有許多創投著眼短期回收,往往揀現成,以投資即將上市的公司為主,那就更難養成超大倍數報酬的獨角獸了。其實台灣不是沒有才華洋溢、創新優秀的創業家,但在目前的環境和氛圍下,或許會有一些新創公司,或許會有一些小的成功案例,但是不容易有具突破性、可以帶動產業、像Google般的重大成功創業出現。

因此,我們不只要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成立更多新創公司,而且應該要調整創投機制,給予創投更高的獎勵,讓創投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積極尋找創業的獨角獸,讓真正有突破性構想的「創辦人」充份發揮、全力衝刺,雖然不一定都成功,但才會有機會開創出大格局的新創公司和創新經濟。

(本文由台灣生醫分子檢測聯盟理事長李鍾熙口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