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雙北公共運輸搭乘率偏低,民眾仍然偏愛騎機車、開車,為提高大眾運輸搭乘率,台北市機車可能要全面收停車費。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兩個星期前各媒體報導台北市公共運輸使用率三十七%「再創新低」,民眾和學者專家們紛紛表達意見,解讀一般人不願意使用公共運輸工具的原因。筆者直覺上覺得這個趨勢不太可信,在好奇心驅使下對這個數據做了些追蹤。原來這個數據是經由抽樣調查得來的。這是每年交通部針對台閩地區各縣市所做的「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每個縣市樣本數都在一千人以上(連江縣人口數太少除外),以「住宅電話」調查各縣市十五歲以上民眾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形。
讓我們先看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發表的一些客觀統計數據:「台北市公車及捷運總日運量,自九十八年起逐年上升(平均年成長率約二.三九%),至一○三年平均每日載客約三百五十萬人次;另一○三年台北市綠運輸使用率(五十七.七%)為全國最高,亦較一○二年度(五十七.二%)成長。一○四年捷運及公車(含劃歸新北路線)總平均日載客運量約三百五十一萬人,亦呈持續成長趨勢。」這些年台北市人口數相對是穩定的,為什麼客觀數據和抽樣調查主觀數據在趨勢上呈現相反的方向呢?
我認為最大原因是調查方法出了問題。以「住宅電話」為調查工具涵蓋率嚴重不足。一般常識都可以判斷當前台北市民使用住宅電話的人越來越少,只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何況手機族很可能是公共運輸使用者的大宗;只用住宅電話調查忽略了龐大公共運輸使用者的手機族,注定了調查結果一定低估。
其次,調查對象以各縣市為副母體,意思是各縣市分開調查、分開推論,而且控制各縣市樣本數至鄉鎮市區層級。因為調查對象規定是現住於各該縣市的人,但樣本數卻以戶籍人口數分配,反而把調查和推論對象模糊糾結了。再說新北市和台北市的戶籍人口和現住人口,在公共運輸的框架下如何切割得了呢?
政府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執行過度依賴戶籍登記制度,連官方調查和統計都以戶籍人口數為標準,和現實世界脫節,說是鴕鳥並不為過。在台灣從事調查工作的人都知道,我們從一九九○年之後就沒有可靠的各縣市現住人口數據了。美國沒有戶籍登記制度,然而政府每年每季會提供各種現住人口統計。電話調查方面,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二○○九年起就規定健康調查必須納入手機族。我們還死守「住宅電話」,舉國上下每天繞著一堆涵蓋率不足的調查數據解讀,哀哉!
雙北公共運輸搭乘率偏低,民眾仍然偏愛騎機車、開車,為提高大眾運輸搭乘率,台北市機車可能要全面收停車費。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兩個星期前各媒體報導台北市公共運輸使用率三十七%「再創新低」,民眾和學者專家們紛紛表達意見,解讀一般人不願意使用公共運輸工具的原因。筆者直覺上覺得這個趨勢不太可信,在好奇心驅使下對這個數據做了些追蹤。原來這個數據是經由抽樣調查得來的。這是每年交通部針對台閩地區各縣市所做的「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每個縣市樣本數都在一千人以上(連江縣人口數太少除外),以「住宅電話」調查各縣市十五歲以上民眾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形。
讓我們先看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發表的一些客觀統計數據:「台北市公車及捷運總日運量,自九十八年起逐年上升(平均年成長率約二.三九%),至一○三年平均每日載客約三百五十萬人次;另一○三年台北市綠運輸使用率(五十七.七%)為全國最高,亦較一○二年度(五十七.二%)成長。一○四年捷運及公車(含劃歸新北路線)總平均日載客運量約三百五十一萬人,亦呈持續成長趨勢。」這些年台北市人口數相對是穩定的,為什麼客觀數據和抽樣調查主觀數據在趨勢上呈現相反的方向呢?
我認為最大原因是調查方法出了問題。以「住宅電話」為調查工具涵蓋率嚴重不足。一般常識都可以判斷當前台北市民使用住宅電話的人越來越少,只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何況手機族很可能是公共運輸使用者的大宗;只用住宅電話調查忽略了龐大公共運輸使用者的手機族,注定了調查結果一定低估。
其次,調查對象以各縣市為副母體,意思是各縣市分開調查、分開推論,而且控制各縣市樣本數至鄉鎮市區層級。因為調查對象規定是現住於各該縣市的人,但樣本數卻以戶籍人口數分配,反而把調查和推論對象模糊糾結了。再說新北市和台北市的戶籍人口和現住人口,在公共運輸的框架下如何切割得了呢?
政府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執行過度依賴戶籍登記制度,連官方調查和統計都以戶籍人口數為標準,和現實世界脫節,說是鴕鳥並不為過。在台灣從事調查工作的人都知道,我們從一九九○年之後就沒有可靠的各縣市現住人口數據了。美國沒有戶籍登記制度,然而政府每年每季會提供各種現住人口統計。電話調查方面,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二○○九年起就規定健康調查必須納入手機族。我們還死守「住宅電話」,舉國上下每天繞著一堆涵蓋率不足的調查數據解讀,哀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