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尋找新路徑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0 02:3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0年前的今天,台灣第一家財經專業報紙—經濟日報誕生,創刊首日的社論標題是「為工業化添動力.為工農商作喉舌」。50年來經濟日報辦報的初衷不變,持續守護台灣,為各行各業提供資訊、導入知識、經營財富、開創願景。

財富要靠經營。財富的上一站是知識,下一站是願景。

爭分奪秒的科技發展、每日股市的牛熊角力、逐年景氣的榮枯遞嬗,及世紀經濟思潮的消長浮沉,這些都必須來自知識,有知識始能經營財富;但財富的計量單位不止是貨幣金錢,有了財富以後,對個人言要富而有品,對社會言要富而好禮,對世界言要富而大同,沒有這些願景,金錢沒有意義。

50年前,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當年,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約281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約14.47億美元,就在1967這一年,經濟日報創刊。今天平均國民所得已達23,325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112.82億美元。經濟日報伴隨台灣從農業、工業,到今天服務業掛帥,一路轉型成長,與台灣經濟緊密相連。

50年前,新聞上的常見語是鐵幕、核武談判,今日的常見語則是全球化、貿易談判。50年前,台灣最關切的是聯合國的「排我納匪案」,今天台灣最關切的則是能否加入TPP或RECP。世界的話語權在改變,台灣的命脈也在改變。軍事、政治仍然重要,但經濟無疑是重中之重。

今年初春的華盛頓,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接下來,到了金秋的北京,習近平將在中共十九大展布他新的權力工程。川普的路徑是反全球化,經濟第一;習近平的路徑是支持全球化,但其實也是經濟優先。

美中兩國的對比,可說就是全球新變局的鮮明反映。川普與習近平,也儼然是用不同的筆法撰寫「歷史終結論」的續篇,這顯示了歷史尚未終結,文明尚在演化。

一切尚未終結,一切均仍處在變化進行式。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世局的決定性因素,已經從冷戰時代的軍事與意識形態,轉變成經濟掛帥、經濟優先,經濟才是王道。

僅只從美中兩國切入,已可見當下出現的全球新變局,而這個變局,不能僅僅看成是一個經濟的變局而已。此刻,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在歷史潮流、文明發展、體制競賽、民意變遷、民粹風潮、國際角力、科技創新,及階級變異等等徹頭徹尾、方方面面的大變局、新變局。

借用湯恩比的語彙。就在當下,一個全球新變局的「挑戰」已經呈現;就是現在,一條「回應」的新路徑必須探尋。今日各國雖皆處同樣的新變局,但對於能否找到有效因應的新路徑,歸根究柢,皆是對各國內部治理的嚴峻考驗。

各國有各國的局面,台灣也有獨特的情勢。

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壓擠下,台灣不能不迎向全球化,但台灣對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規制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且因外交情勢困難,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何況,對於此一變局的評估,必須再加上台灣內部治理的二大宿疾沉痾:一、國家認同缺乏共識,兩岸政策擺盪不定,社會撕裂。二、民主政治的失能與民粹化。

台灣的獨特情勢,也使台灣在因應新變局及探尋新路徑上,出現了特有的障礙與困難。對於台灣而言,這個「經濟」困境,更是一個大於「經濟」的難題。

因此,經濟日報特別在50年社慶的今天,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為主題出版了一本專書,邀請50位一時之選的菁英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為台灣經濟出謀獻策;同時本報今起也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舉辦一場兩天的論壇,邀請產官學各方俊彥為國家經濟前景集思廣益。謹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結晶,做為經濟日報50年社慶的獻禮。

過去50年的台灣經濟發展是可圈可點的。經濟日報能夠伴隨並參與這50年,是我們莫大的欣慰與光榮。我們摯誠期望,台灣經濟的前景也將繼續是繁榮與美滿的,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發生正向改變,努力讓台灣更好。

經濟日報50年如一日,今後仍將是日日如一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