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難新聞處理 學國外三步驟

【聯合報╱楊樺/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2014.07.26 02:04 am

這次復興空難,一如過去台灣遇到重大災難,對官方處理方式、相關單位的危機處理,以及媒體的採訪過程,社會上都有不同的評論。

筆者曾有多次國內外重大災難新聞處理經驗,也曾現場採訪美國關島韓航空難,願從災難傳播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雖然,網路媒體興起,但電視新聞仍是民眾災難資訊最主要的來源。了解電視新聞的常規運作和產製過程,可以知道如何再現災難情境,以及如何利用媒體的傳播功能,是減少災難對社會的衝擊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災難現場的控制和證據的保全,讓媒體知道採訪的空間限制。一旦發生重大災難,新聞媒體依其職責,搶先前往現場採訪。第一時間控制和協調記者採訪區域,是掌握和溝通的先決條件。以筆者在關島韓航空難四個小時內抵達現場時,美警方和調查單位,在整個殘骸散落地區,已拉出黃色塑膠帶,不准媒體進入,連家屬也不得接近。因為意外現場,也可能是犯罪現場,要避免現場被破壞。

其次,面對媒體,官方單位應設置所謂的「資訊沙皇」,作為救災對口,統一向新聞媒體主動提供最新即時災情。這次空難後,先是民航局局長,又是交通部長,在復興航空開記者會前,行政院長也搶先發表聲明,一開始說往生,又改口說失蹤,求其速度的電視新聞,資訊也不斷隨之變動。

像這樣災難前線和中央官員資訊不同時,媒體無法得到災難的充分訊息,會使媒體主動發掘被認為模糊、不明確的訊息,並作為重大新聞來報導。

還記得,日本三一一複合式災難時,對外說明的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更遠的九二一地震台北東星大樓倒塌後,時任副市長的歐晉德。這些人都具有官職,且能在第一時間提供媒體重要訊息。每一次的災難形式和情況都不同,但政府單位都應找到最適合的人選面對媒體。

最後,網路,特別是社群網站,也成為災難溝通的重要管道。如何在第一時間透過網路提供最新正確的訊息,避免不實消息流通。救災單位應重視傳播新思惟和新傳播科技的應用,避免線性思考,處理災難傳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