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透視/苦悶台灣出現奇蹟
2015-07-26 02:46:25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誰開第一槍?

「取消免費營養午餐,誰敢開第一槍?」這是聯合報「願景工程:午餐改革」廿一日六版大標題。報導指出,全台有八個縣市,提供國中、小學生完全免費的營養午餐,其中六縣市債務逾百億。結尾說:「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今日有了諷刺的現實意義。」事實上,台東縣三年前就實施「孩童免費午餐排富」。去年九月我寫「白吃午餐與福利排富」一文,支持台東黃縣長的改革。台中市教育局前局長賴清標在廿二日民意論壇表示「免費午餐非必須」。台東早起步,其他陷財政困境縣市還不急起直追?

淒涼的回顧

卅八年前(一九七七),我提出要減少「白吃午餐」心態時,被指責是在挑戰強勢領導經國先生的德政。

當時台灣國民所得一千三百美元(相當於當前的十六分之一)。社會瀰漫貧窮與倚賴心態—市場要保護、企業要獎勵、物價不能漲、稅收不能加、補貼不能減、政府要施捨、人民要照顧。這是天經地義的認知,任何向這些觀念挑戰,就是「不懂國情」。

卅年來,各國都有驚人變化。顯著對比就是:大陸在開放中崛起,台灣在內鬥中衰落。自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以來,最大白吃午餐製造者,就是參選的政治人物與政見。這些倡「新」白吃午餐者特色是:

.以統獨、族群、正名、制憲等意識形態議題,激化內部分裂與少數人情緒,來贏取選舉。

.再以國家資源、納稅人的錢及政府舉債,不斷對特定團體、區域、年齡、產業…補助、獎勵、施惠、加碼,製造更多白吃午餐者,並造成少數獨占與壟斷。

接著產生四個必然:一、從政者「討好」替代「求好」;二、白吃午餐者胃口愈來愈大;三、自我奮鬥意志愈來愈弱;四、財政赤字愈不可收拾。民粹籠罩下,台灣站在十字路口。

出現了翻轉奇蹟

就在此刻,遠見民調中心在「台灣民眾幸福感大調查」中,發現答案:

「有人說國家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來照顧每個人的生活,也有人說個人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來照顧自己,您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結果是:

回答個人盡更多責任有六十四.一%(男性六十五.四%,女性六十二.七%),接近三分之二受訪民眾認為,個人應盡更多的責任照顧自己。

什麼都在罵政府,什麼都要靠政府的民粹下,這樣的認知不是「奇蹟」嗎?

再做交叉比較,認為個人應盡更多責任者,出現下面數據:

.地方:以基宜花東最高(六十九.七%),高屏澎最低(五十七.九%)。

.年齡:以卅—卅九歲最高(六十九.一%),六十歲以上最低(五十二.七%)。

.教育程度:高中職及大學以上高於六十七%,國小及以下五十.三%。

.職業:民營部門最高(七十二%),軍公教(六十二.八%)。

.家庭:沒結婚最高(七十.三%),結婚有孩子最低(六十一.四%)。

.月收入:四萬以上者(七十%),不到二萬(五十一.六%)。

這民調使人聯想到:人民有良好教育,想盡現代公民責任,要建立獨立的家庭,因此在不斷地反省與思考。

減少資源分配的扭曲

白吃午餐翻轉,是反映當前新民意:從多倚靠「政府」,轉變成多倚靠「自己」。這就刺激公共政策走向「開放台灣」,政府要興利、鬆綁、效率;民間要奮鬥、冒險、投資。

我討論過當前十個若有所失指標,如政府「失能」、國會「失職」、媒體「失信」、企業「失責」、經濟「失調」等。當近三分之二民眾認為個人要多承擔責任時,改革藍圖的第一步是:政府嚴格控制它的權責:把「大有為」變成「有所不為」;減少「有形的手」來牽制「無形的手」。政府要管得少,管得好;而不是愈管愈多,愈管愈糟。

這個世界最可靠的不是政府承諾,而是自己志氣;此刻最需要的志氣:就是拒絕白吃午餐—除了低所得及弱勢團體外,大家要接受排富條款、使用者付費,及能者多付稅。唯有這樣,才能糾正資源分配的扭曲。

中日抗戰中,熱血青年吶喊:「中國不亡,有我。」

當前困境中,升斗小民低語:「財政拖垮,有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