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正視ITA 2談判警訊
2015-07-26 02:46: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世貿組織(WTO)的「第二代資訊科技協定」(ITA 2),上周對產品清單達成共識,本應是一件好事,卻傳出因我國最關切的液晶面板未納入,使得台灣成為ITA 2向前走或破局的釘子戶。對自貿協定(FTA)遲遲沒有突破的台灣而言,任何消除關稅的協定都比現狀好,但談判本身的若干警訊,也值得政府正視。

ITA 2談判的目的,在於擴大現有第一代ITA 1協定的零關稅產品範圍。ITA 1協定是在WTO架構下,完全消除資通訊產品關稅的協定。ITA協定的產品清單,自1996年生效至今都未曾檢討增加,期間資通訊產品卻早已不知歷經幾個世代;本次ITA 2傳出新增的觸控螢幕模組、多元件積體電路等,都是20年前不成氣候,而如今已成為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的項目,因此擴大產品清單,一直是包含我國在內的資通訊產品大國想推動的。

不過ITA 2的談判自從2012年開始後卻始終起起伏伏,背後的原因很多。首先25國的出口產品不同,各自有各自的重點,要找出各國都能接受的交集原本就不易;2013年的談判產品數目多達350餘項,而上周達成共識的清單,則縮減到201項,意味著大部分的國家都必須放棄一些「對己有利、別人沒興趣」的產品,這個過程可以想像必然耗時。

其次,如美國、歐盟、韓國、日本、中國甚至馬來西亞等主要ITA生產國,近年來都全力衝刺雙邊FTA。一般FTA的零關稅比率至少七成起跳,美韓FTA甚至高達99%,這區區201項產品,絕大多數都已經是FTA零關稅的對象,推動ITA 2的動能自然降低,因而這次ITA 2談判達成共識,除進出口利益考量外,避免讓今年底召開的WTO部長會議一事無成,恐怕也是原因。

按經濟部的資料,這201項目產品台灣對全球出口平均金額約900億美元,要付的關稅約11.4億美元,減掉進口關稅損失後,將可獲得約8.2億美元的淨利益。這個利益計算,看的是目前的出口值,但ITA 2的利益,更應納入未來成長率的思維,特別是這些產品中,不乏是台、韓兩國都以美國及中國作為主戰場的產品,韓國過去因美韓FTA而不用付關稅,未來中韓FTA生效後也可能開始降稅,我業者早居於下風,若可藉由ITA 2免除關稅,使得我國業者取得立足點的平等,擴大用品質、功能及穩定度力拚市占率的空間。

可惜的是,台灣最在意的面板,在中國的反對下未獲各國支持納入ITA 2。雖然面板的困境主要來自全球產能過剩,但中國的5%關稅總是障礙。平心而論,面板利益只有台、韓二國在意(中韓FTA下也只爭到關稅在十年後降為零),若台灣因面板拒絕接受導致破局,影響WTO的整體進展之外,是否能換得美、歐替我們施壓逼中國讓步,看來空間極小。我國亦可不惜以退出來表態,但一旦退出,便可能因ITA無法變成WTO多邊協定,使得目前201項也都無法享有零關稅優惠,同時韓、日、中卻仍可利用FTA免付關稅,我國不接受的算盤怎麼打都不利。

然而即使接受ITA 2結果符合台灣利益,但仍有若干問題,政府有必要跟大家交代清楚並尋找答案。

第一,歐盟及韓國看來都是透過在陸方的場邊協商中解決了問題,且韓國之所以不再堅持面板納入,是因為中國承諾將「鏡片」加入降稅清單,更同意韓國撤回幾項產品。因而從去年底談判破局到今年7月,談判團隊替台灣爭取了哪些額外利益(或減少開放)來交換面板?

第二,我國的主張及立場,陸方及其他國家的回應為何?還是台灣的經貿地位影響了談判地位?

釐清這些「韓國能、我們不能」的問題,有助於了解這個結果是談判能量不足所致,還是整體國際經貿地位邊緣化的問題。若是前者,還能改善;若是後者,可能就涉及更結構性的問題。這些說明,可能比要產業買單更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