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凱/民資參與是軌道建設唯一解方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08 01:23聯合報 馬凱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爭議愈演愈烈,不僅在野黨強力杯葛,連綠營重要人士也不以為然。在低迷不振的大環境下,政府大力投入公共建設,帶動民間支出,確有振衰起敝作用。同時,當前百廢待興,許多建設也確有興建必要。

各方質疑癥結並不在此,而在於耗費不貲的軌道建設,是否已確切完成相關的成本效益分析。倘若預期效益不能實現,不僅浪費寶貴資源,而且可能成為永遠填不滿的錢坑;每年虧損連連,地方原已捉襟見肘的有限預算徒然浪擲。同時,政府財政拮据,再舉債近九千億投入不必要的建設而債留子孫,稍有良知與智慧的主政者萬萬不當為。

成本效益評估廣受質疑,在野黨據此百般刁難,社會也分成正反兩方相互攻訐,在真正啟動建設之前,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已無比高昂。然而成本效益評估曠日廢時,若評估方法未盡妥善、論據不具充分說服力,即使完成評估,爭議亦難戢止。

為今之計,只有一法可杜悠悠之口;凡有一絲機會採取BOT方式者,都盡力引入民間資源承擔,並於建完後負責經營成敗。第一,前瞻計畫中高占四千二百億,而計入一般預算總金額高達九千五百億的軌道建設,如有部分乃至全部以BOT進行,則民間投入資金愈多,政府舉債及占用地方政府一般預算的部分即愈少,將財政疑慮直接消弭。

第二,BOT事前成本效益分析若未切實從事,投入的資金將血本無歸;這不是任何明智的民間投資者甘冒的風險。何況民間承擔成敗責任,即使犯錯,政府損失亦可大為減輕。

第三,以BOT興建,若因預估效益偏高而造成錢坑,也主要由民間經營者一肩承擔,不會成全民包袱。慮及此一無窮無盡錢坑,參與BOT者必不敢魯莽從事。

第四,國庫窘困,但民間資金氾濫而不知如何運用。若在公權力配合下,開出許多公私兩利的建設計畫,減輕政府的負擔卻同時活化民間資源,一舉雙贏,正是當前最渴望的解方。

當然,一提到BOT,各界立刻想到高鐵BOT案,而深以為戒。事實上,一開始規劃以四三一六億元興建的台灣高鐵,不僅是全球最大BOT案,成為台灣之光;而且高鐵從興建到營運,幾乎毫無瑕疵,成為人人稱讚且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設;絕不是一個可汙名化、隨意踐踏的BOT案。儘管在過程中因經濟景氣惡化、融資發生困難,靠政府以特別股四百億元等方式加以扶持,但其四三一六億元政府零出資的承諾基本上並未跳票。

如果廿年前台灣能以如此巨大勇氣投入破紀錄的BOT案,則以廿年來累積的經驗、人才,面對總金額遠低的軌道建設,我們毫無理由無法達成民間資金人力投入的目標。

從以上一負一正兩個層面,我們獲得的結論就是,民間資金以BOT方式參與前瞻建設中的軌道建設,乃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所在。而且每一個軌道建設凡能通過BOT檢驗者,社會必將無異議地支持其興建,而無休無止的爭議亦將止於此。(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軌道建設﹒高鐵﹒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