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應跨大步 別再厚外薄內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3 03:2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11日通過當沖降稅,證交稅稅率從千分之3降為千分之1.5,推估4月底可以上路,一年後再看證券市場的需求,檢討是否延長。根據過去一年的證券市場平均每日當沖賣出的金額100多億元推算,估計一年稅損為38億;若未來市場日均成交值因此倍增,就可彌補稅損。
從近來股市的溫和反應來看,國內投資人和國外對當沖交易的看法趨於一致,也就是以中性看待,因為當沖具有避險和彌補錯誤(如下單後反悔)的功能,在健全、熱絡的股市占了相當的比例,例如美國當沖交易約占整體交易的45%,日本約四成,香港、新加坡約三成,而台灣僅有一成則屬明顯偏低。而且當沖減稅之後,不論盈虧仍然要繳納證交稅,犯錯仍然要付出代價,短進短出的投機行為也要繳納原來一半的稅負。
當沖降稅試辦一年,若能吸引短期資金挹注,增加市場流動量,還有造市效果,或許可以帶動大盤整體成交量,進而造成稅收增加,也值得樂觀其成;若一年下來稅收反而減少,代表減稅效果不彰,未來再恢復也不遲。
曾任金管會主委的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示,股市未必從此步上「坦途」,因為現在的股市乃至於經濟仍然面臨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首先就是產業升級面臨困難,投資找不到理想標的;股市交易成本遠高於其他國家,造成大戶資金流出;資本市場交易制度仍需要與世界接軌。
就租稅面的因應對策而言,政府應當正視目前的稅制確實存在「厚外薄內」的問題。台灣的薪資原本就低於國際水準,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更高達45%,遙遙領先競爭對手國家,當然稅後薪資淨所得更是國際最低微的水準,導致專業人才的不斷流失,以及外國人才不願來台。在投資報酬方面,股利所得稅負最高達50%,遠高於外國投資人的最高稅負33.6%,導致國內即使有超額儲蓄,也不會轉至生產事業的投資,企業也傾向多保留盈餘而不願分配股利,甚至資金大量外移。
因此,政府和民眾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國際競爭理念,就是「小國沒有高稅率的本錢」,反而應該「以退為進」,以減稅方式來達到「四兩挑千斤」的功效。政府現階段的稅改首要目標,就是設法「全面」將國內、外的稅負差距縮至最小,具體而言,就是綜合所得稅的全面減稅,例如最高級距稅率由目前的45%,至少降至38%(南韓的水準),甚至為拉近和香港(16.5%)、新加坡(20%)的距離,大可考慮將最高稅率降至30%,而且讓全體國人雨露均霑。
相對地,政府目前的稅改似乎屬於「零碎」、「片面」、「拼湊」式的減稅措施,例如攬才專案計畫,只針對吸引外國人才而減半課徵所得稅,歧視國內專業人才,引發更多的不公平,也未必能夠真正吸引人才,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造成更多的國內人才流失。而上周公布的財政部研究報告,擬針對股利所得採「分離分級最高稅率30%」或「稅額抵減10%」課徵,並調高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或標準扣除額,只調降綜所稅最高稅率至40%,瞻前顧後之餘也顯得零碎複雜。
我們相信大幅調降綜所稅稅率,讓全民共享的作法,簡單、具體而且有感,不但吻合美、英乃至於中國大陸紛紛有意調降所得稅的國際趨勢,更是有利於提升競爭力的均衡措施。此作法消極面可以明顯減少人才外移,資金外逃,以及企業不分配盈餘的問題;積極面則有助於促進民間消費,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並提振財務和實體投資的意願,提升所得水準,尤其是提高國人的可支配所得,吸引外國人才或留住國內人才,進而培養稅源,長期稅收的增加足以彌補短期的稅收損失。台灣悶在平庸經濟多年,稅改真的應該跨出大步了!
公告版位
- Apr 23 Sun 2017 03:23
稅改應跨大步 別再厚外薄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