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3 04:13聯合報 張家銘/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台北市)


針對全聯總裁徐重仁對年輕人低薪問題發表看法風波,與其指責當事人及其經營企業,有必要反思年輕人處境,及世代間的認知差距。

為何年輕世代被低薪所苦,還常出國旅遊或追求流行消費?他們面臨什麼樣的社經環境,又抱持著怎樣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父執輩多長於上世紀五○年代,並在七○年代踏出社會。當時台灣是新興工業化社會,處「經濟起飛」階段。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生產性經濟,職業人口以勞工占大多數,這些藍領階級加上少數資本家構成資產階級,成社會的核心。其工業生產以機械力技術形式為主,應用的知識類型是講究嘗試與錯誤的經驗主義。

因此,學徒成師傅,黑手變頭家比比皆是,向上流動機會大。在這個以勞動階級為主社會裡,社會價值及倫理生活強調努力工作,並且注重不斷積蓄財富的節儉精神。這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是台灣中老年世代熟悉的,畢竟他們是過來人。

但時代蛻變,青年世代面臨新的社經結構,並衍生相應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不同於前,進入後工業社會,以第三級產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職業以服務業居多,尤以中低階職位占多數,諸如文書助理、行政、銷售、物流、餐飲等。

在經濟低度成長、投資不振及勞動市場供需問題作用下,青年世代普遍承受低薪狀態,並為加薪無望及前景不佳所苦。加上近年來房物價飆漲,向上流動管道狹窄,生涯發展前景渺茫,陷入悶經濟困局。

然而,這又是講求消費社會,處處存在引起符號消費的慾望經濟,提供青年世代追求小確幸,樂於透過對喜愛的品牌符號消費,創造獨特的生活風格及自我認同,療癒處在悶經濟中的鬱卒。

悶經濟下,青年鬱卒與確幸,既是社會現象,也是社會問題,除體現低薪資結構與高慾望消費弔詭外,也反映年金制度瀕臨破產危機、房價所得比及房貸負擔率兩項購屋痛苦指標、代內及代間流動相對封閉等世代衝突與正義問題。

最近調查顯示,台灣十多年薪資沒漲,近八成上班族想加薪,期望多找些兼差增加收入,或政府平抑房價及物價,減輕負擔。政府其實曾調漲基本工資、推行高薪指數、並祭出減稅補貼,希望鼓勵企業回饋員工或擴大投資,但效果不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

誠如前述,關鍵在台灣進入後工業社會,形成以中低階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型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自二○一一年後經濟結構大變,成長率低於全球平均,主因是製造業產能外移,不僅把工作機會移往國外,同時大幅降低產業關聯效應,留下的服務業薪資及其帶動經濟的效果偏低,拖累整體薪資表現。

據此,若欲解決低薪問題,消解青年世代面臨的悶經濟,釜底抽薪之計是加強全球接軌,改善投資環境,鼓勵企業投產及回流,適度調整第二三級產業結構,創造更多且較高薪的就業機會。惟其如此,才能許青年世代未來,讓他們重燃希望、重拾歡欣。

薪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