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中:貨貿協議重要性 不容被扭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8 02:49 聯合報 鄧振中/經濟部長(台北市)


貨貿協議歷經四年多談判諮商,產業界都有強烈的期待,談判團隊也積極爭取更有利的條件;台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日前投書媒體,質疑台灣已有ITA(資訊科技協定),不需要洽簽貨貿協議,並指貨貿協議的快速通關影響食品安全等,為避免貨貿被錯誤質疑,藉此機會說明。

鄭教授指,全球電子業已簽ITA,我國電子產品出口至全球是免稅,此部分占出口值六、七成。針對這點要特別提醒,如果以我國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項目計算,零關稅項目僅占十五.九五%,換句話說,目前仍有超過八成產品項目,在中國大陸面臨高關稅,而且這些產品中,約八十三%產值集中在中南部產業。

發展台灣經濟,不能僅依賴單一產業,除電子產品外,我們希望藉由貨貿協議協商,幫所有產品爭取出口機會,使自由貿易協議的果實,讓所有企業共享。

為使社會瞭解貨貿協議對我國經濟影響,經濟部去年新公布模擬結果,顯示簽貨貿協議對經濟成長及就業均有助益;政府將視協商結果動態調整,未來也持續對社會說明。

在配套輔導措施方面,政府多年來持續協助國內產業因應貨貿衝擊。另立法院去年十二月十五日通過「因應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進一步協助受影響企業,讓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可以踏得更穩。

至於擔心食安問題,經濟部也一再重申,兩岸貨貿快速通關,不可和我邊境主管機關把關食品安全查驗措施混為一談,食品進口仍然需要經過嚴格檢驗,政府絕不會為便利貿易而犧牲食安。

我們深刻瞭解,兩岸各項協商是社會高度關注議題,即使立法院尚未審議監督條例,仍堅持以最公開透明的方式,對外說明協商重大進度,並依行政院版監督條例的精神,與社會進行各種溝通。

最後,我再次強調,兩岸貨貿協議是台灣重要的一步,未來還要加入TPP、RCEP,台灣的經濟前途不能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