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最怕…物價漲,失業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03:36聯合報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為因應一例一休,連日來各業漲聲四起,有風雨欲來之勢。行政院本要請業者喝咖啡說明漲價,後轉為要業者提書面說明。一例一休政政策代價到底為何?一直欠缺理性的分析探討。

短期帶來勞動工資上漲,成本轉嫁物價的結果,勢必造成通膨壓力。依據「菲律普曲線」,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間存在抵換關係,即可透過高通膨政策來降低失業率,帶動經濟復甦,達到反景氣循環目的。這或許是推動一例一休政策下,兼顧總體經濟政策,也難怪閣揆會說物價漲定了,可謂一石兩鳥政策。

一般言,保護勞工法規愈周延,工會愈強大,勞工議價能力也愈強,如大部分福利導向的歐洲國家,因勞動市場過度保護與法規僵固化的結果,長期失業率都偏高。至於短期,菲律普曲線抵換關係成立前提,是當預期的物價上漲率不等於實際物價上漲率,高通膨低失業政策的成功條件,是實際物價上漲率大於預期上漲率。

然而,如實際物價上漲率等於預期上漲率,則無抵換關係,失業率不會下降。換言之,此時只物價上漲,卻換不到短期失業率下降和產出增加,得不償失。

甚者,因物價上漲造成普遍預期通膨心理,若預期物價上漲率大於實際上漲率時,則雪上加霜,短期失業率會不降反升,造成物價上漲與高失業率並存現象,不可不察。

另一方面,一旦物價上漲,若央行維持既有貨幣政策,代表實質貨幣供給量減少,利率會上升,對投資與消費都會產生抑制效果,總合需求減少,對總體經濟景氣亦不利。此時央行貨幣政策異常重要,但施展空間有限,若採用更寬鬆貨幣政策,將對上漲的物價推升,造成更大的預期心理與壓力。

總之,政策採行,必須事先做好完整規劃與成本效益分析,更應該充分瞭解其背後的代價。一例一休政策代價,是長期失業率增加,短期物價上漲也是必然,但實質薪資只有當預期物價上漲率大於實際上漲率時才會增加,惟代價是短期失業率也會惡化,人民痛苦指數明顯增加。

執政當局期望的,是實際物價上漲率大於預期上漲率,帶動經濟復甦與失業率下降;若果,林揆的物價必漲說雖是實話,但正好落實民眾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實屬失言。

另一可確定的是,台灣過去方便又廉價的生活方式將不再,這或許是追求西方式勞動福利,須付出的代價。

失業﹒一例一休﹒通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