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歲人瑞見證 六堆耆老共同寫下庶民生活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15:47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即時報導
由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出版的「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全書以2年的時間動員10人分頭採訪80歲以上耆老,猶如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上午還有受訪的百歲人瑞親自出席發表會,與子孫共同見證庶民的故事。
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許瑞君表示,全書分上下兩冊,總計採訪30位耆老,目前出版的是上冊,他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有不少耆老都是「三代人」,也就是父母是清朝人,自己出生後是受日本教育,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後,又變成中華民國,由於耆老日漸凋零,其中兩位耆老甚至來不及出書就已過世,讓協會更感一定要為庶民留記錄。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精彩人生」,協助採訪的劉孝明就說,很多看似很平常的人,但一講起自己的故事,個個精彩,而自己的父親劉增義繼承了開了四代的中藥店,店的故事就是時代的縮影。
全書由許多精彩人生匯聚而成,85歲的攝影師劉森松從小學照相,一生都在相機前看人生;96歲的吳榮盛當年是在空襲警報中完成終身大事,度過了畢生難忘的新婚之夜;還有永遠的村幹事張成堂,年輕時與台籍少年一同赴日,曾留在日本製造飛機,青春少年開展了如此令人想不到的人生。
100歲的葉定金當年可是總舖師的女兒,一生展現客家女性的堅韌,今天在新書發表會中,她特別由孩子陪同出席,翻開自己年輕時的照片,看到自己的故事就收錄在書裡,家人欣慰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上午的新書發表會,包括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屏縣文化處長吳錦發、高市客委會主委古秀妃、詩人醫生曾貴海等人均應邀出席。
100歲的葉定金女士(左)上午由兒子陪同出席新書發表會,看到自己的故事就收錄在書裡與有榮焉。記者翁禎霞/攝影
「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不少耆老就是書中的主角。記者翁禎霞/攝影
「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有客家子弟當場就閱讀了起來。記者翁禎霞/攝影
facebook
百歲人瑞﹒中藥
高山的人力運輸 背工是幕後無名英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15:19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即時報導
爬玉山的山友通常會在排雲山莊住一晚,有熱開水、熱食可享用,食材、瓦斯桶甚至是冰箱,都是協作的背工背上山的,他們大多是布農族原住民,一次上山負重25至40公斤,一般山友走山路已氣喘吁吁,背工即使負重卻能踏著輕快步伐前進,讓人對這群高山上勇士佩服不已。
排雲山莊提供的午餐、晚餐有3道配菜及一道主菜,另有熱湯、熱開水等,山莊裡烹煮的食材、瓦斯等,靠背工長途跋涉背上山。排雲山莊工作人員換算,一桶20公斤瓦斯運上山成本加運費要近萬元,提醒山友珍惜高山上得來不易的資源。
即使下雨、下雪,天候再惡劣,背工還是使命必達,山友能在排雲山莊喝熱水、吃熱食,其實是有這群無名英雄的付出。工資通常是以重量計費,國內高山背工目前公定價格約為30公斤、一趟4000元。
高山背工靠體力換取報酬,背著沉重貨物走在稜線上,有時遇上暴風雨等惡劣氣候,工作風險大,因長時間負重,又要上下坡,膝蓋、腳踝、腰部等容易產生職業傷害。
綽號「穿山甲」的金文平今年42歲,是信義鄉布農族原住民,當高山背工17年,一個月上山約15天,往玉山、雪山、嘉明湖等,工作地點常在3000公尺以上高山,任務大多是背食材到山屋,一趟大約背25公斤。
金文平有4個孩子,老大讀高中,最小未滿周歲,他說,還不敢想什麼時候能退休,賺的是辛苦錢,但更珍惜有工作機會。
「小螞蟻」何聖恩今年23歲,5年前由前輩帶領入行,他說,背工工作雖辛苦,但能完成任務很有成就感。資深背工「偉忠」往玉山主峰線已走超過千回,他說,自己是山上長大的孩子,在山林裡工作很自在。
30歲林姓山友說,高山背工腳程快,即使背著重物,行進速度仍超越一般山友,體能及意志力讓人佩服。白姓山友也說,能在3000多公尺的山屋吃到熱騰騰飯菜,心存感激,感謝背工的付出。
排雲山莊為山友供應熱騰騰飯菜,食材、瓦斯都是從山下背上山,過程艱辛。記者王慧瑛/攝影
布農族男子金文平擔任高山背工17年,經驗豐富。記者王慧瑛/攝影
背工即使背著重物仍步伐輕盈,體能教人佩服。記者王慧瑛/攝影
白姓山友(左)向兩名背工致意,感謝背工的付出與辛勞。記者王慧瑛/攝影
排雲山莊的熱水桶上提醒山友珍惜高山上物資,燒水的瓦斯也是從山下辛苦背上山。記者王慧瑛/攝影
排雲山莊為山友供應熱騰騰飯菜,食材、瓦斯都是從山下背上山,過程艱辛。記者王慧瑛/攝影
山友﹒玉山﹒布農族
他的木工 讓面紙盒「飄」洋過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08:01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面紙盒以中國帆船為概念設計而成。 記者林敬家/攝影
32歲的許金龍返鄉做木工家具。 記者林敬家/攝影
32歲的許金龍擅長製作木工家具,去年初返鄉在花壇租下舊廠房改為工作室。他曾因鄉愁將稻田意象創作為木椅,在畢業展上銷售一空,也將傳統戎克船造型設計成面紙盒,果真「飄洋過海」賣到國外。
許金龍從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因對木工有興趣,到懷德居實驗學校繼續學木工,並擔任3年助教。他說,木工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木頭極簡、樸實的風格受到喜愛,近年退休人士、家庭主婦以及年輕人都投入學習。
許金龍老家在員林,對住家周圍稻田的場景相當有感情,隨著時代變遷,稻田成了建案房屋,「每次回家都變得不一樣,想找回小時候的記憶。」他以彰化業者生產的紙繩編織為椅面,材料看似脆弱卻形成穩固具乘載力的表面,綠色椅面如秧苗長大時、橘色像收成時夕陽照耀的景象、褐色則如收割後的樣子。
許金龍畢業後曾拍攝紀錄片,走訪台灣各處,他說,在澎湖時認識了傳統戎克船,橫渡台灣海峽兩岸,無論是貿易、移民或偷渡,大多以戎克船載運,船體外兩側的魚眼稱為「龍目」最具特色。他設計出小型木作戎克船,作為面紙盒使用,因具台灣意象,產品陸續賣到日本、韓國及英國。
許金龍的產品強調客製化。他認為,愛好手作木工的消費者重視產品的故事性及溫度,必須花更多時間溝通,協助他們完成心目中「家」的樣子。
台灣style
愈來愈多的台灣人不甘只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裡掙扎,他們發揮創意,為各行各業注入活力,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本報每周日推出「台灣style」專欄,報導這群台灣創業家們的成功故事,他們展現堅韌的意志與行動力,讓你刮目相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15:47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即時報導
由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出版的「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全書以2年的時間動員10人分頭採訪80歲以上耆老,猶如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上午還有受訪的百歲人瑞親自出席發表會,與子孫共同見證庶民的故事。
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許瑞君表示,全書分上下兩冊,總計採訪30位耆老,目前出版的是上冊,他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有不少耆老都是「三代人」,也就是父母是清朝人,自己出生後是受日本教育,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後,又變成中華民國,由於耆老日漸凋零,其中兩位耆老甚至來不及出書就已過世,讓協會更感一定要為庶民留記錄。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精彩人生」,協助採訪的劉孝明就說,很多看似很平常的人,但一講起自己的故事,個個精彩,而自己的父親劉增義繼承了開了四代的中藥店,店的故事就是時代的縮影。
全書由許多精彩人生匯聚而成,85歲的攝影師劉森松從小學照相,一生都在相機前看人生;96歲的吳榮盛當年是在空襲警報中完成終身大事,度過了畢生難忘的新婚之夜;還有永遠的村幹事張成堂,年輕時與台籍少年一同赴日,曾留在日本製造飛機,青春少年開展了如此令人想不到的人生。
100歲的葉定金當年可是總舖師的女兒,一生展現客家女性的堅韌,今天在新書發表會中,她特別由孩子陪同出席,翻開自己年輕時的照片,看到自己的故事就收錄在書裡,家人欣慰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上午的新書發表會,包括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屏縣文化處長吳錦發、高市客委會主委古秀妃、詩人醫生曾貴海等人均應邀出席。
100歲的葉定金女士(左)上午由兒子陪同出席新書發表會,看到自己的故事就收錄在書裡與有榮焉。記者翁禎霞/攝影
「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不少耆老就是書中的主角。記者翁禎霞/攝影
「庶民的故事─六堆耆老口述歷史」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有客家子弟當場就閱讀了起來。記者翁禎霞/攝影
百歲人瑞﹒中藥
高山的人力運輸 背工是幕後無名英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15:19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即時報導
爬玉山的山友通常會在排雲山莊住一晚,有熱開水、熱食可享用,食材、瓦斯桶甚至是冰箱,都是協作的背工背上山的,他們大多是布農族原住民,一次上山負重25至40公斤,一般山友走山路已氣喘吁吁,背工即使負重卻能踏著輕快步伐前進,讓人對這群高山上勇士佩服不已。
排雲山莊提供的午餐、晚餐有3道配菜及一道主菜,另有熱湯、熱開水等,山莊裡烹煮的食材、瓦斯等,靠背工長途跋涉背上山。排雲山莊工作人員換算,一桶20公斤瓦斯運上山成本加運費要近萬元,提醒山友珍惜高山上得來不易的資源。
即使下雨、下雪,天候再惡劣,背工還是使命必達,山友能在排雲山莊喝熱水、吃熱食,其實是有這群無名英雄的付出。工資通常是以重量計費,國內高山背工目前公定價格約為30公斤、一趟4000元。
高山背工靠體力換取報酬,背著沉重貨物走在稜線上,有時遇上暴風雨等惡劣氣候,工作風險大,因長時間負重,又要上下坡,膝蓋、腳踝、腰部等容易產生職業傷害。
綽號「穿山甲」的金文平今年42歲,是信義鄉布農族原住民,當高山背工17年,一個月上山約15天,往玉山、雪山、嘉明湖等,工作地點常在3000公尺以上高山,任務大多是背食材到山屋,一趟大約背25公斤。
金文平有4個孩子,老大讀高中,最小未滿周歲,他說,還不敢想什麼時候能退休,賺的是辛苦錢,但更珍惜有工作機會。
「小螞蟻」何聖恩今年23歲,5年前由前輩帶領入行,他說,背工工作雖辛苦,但能完成任務很有成就感。資深背工「偉忠」往玉山主峰線已走超過千回,他說,自己是山上長大的孩子,在山林裡工作很自在。
30歲林姓山友說,高山背工腳程快,即使背著重物,行進速度仍超越一般山友,體能及意志力讓人佩服。白姓山友也說,能在3000多公尺的山屋吃到熱騰騰飯菜,心存感激,感謝背工的付出。
排雲山莊為山友供應熱騰騰飯菜,食材、瓦斯都是從山下背上山,過程艱辛。記者王慧瑛/攝影
布農族男子金文平擔任高山背工17年,經驗豐富。記者王慧瑛/攝影
背工即使背著重物仍步伐輕盈,體能教人佩服。記者王慧瑛/攝影
白姓山友(左)向兩名背工致意,感謝背工的付出與辛勞。記者王慧瑛/攝影
排雲山莊的熱水桶上提醒山友珍惜高山上物資,燒水的瓦斯也是從山下辛苦背上山。記者王慧瑛/攝影
排雲山莊為山友供應熱騰騰飯菜,食材、瓦斯都是從山下背上山,過程艱辛。記者王慧瑛/攝影
山友﹒玉山﹒布農族
他的木工 讓面紙盒「飄」洋過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8 08:01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面紙盒以中國帆船為概念設計而成。 記者林敬家/攝影
32歲的許金龍返鄉做木工家具。 記者林敬家/攝影
32歲的許金龍擅長製作木工家具,去年初返鄉在花壇租下舊廠房改為工作室。他曾因鄉愁將稻田意象創作為木椅,在畢業展上銷售一空,也將傳統戎克船造型設計成面紙盒,果真「飄洋過海」賣到國外。
許金龍從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因對木工有興趣,到懷德居實驗學校繼續學木工,並擔任3年助教。他說,木工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木頭極簡、樸實的風格受到喜愛,近年退休人士、家庭主婦以及年輕人都投入學習。
許金龍老家在員林,對住家周圍稻田的場景相當有感情,隨著時代變遷,稻田成了建案房屋,「每次回家都變得不一樣,想找回小時候的記憶。」他以彰化業者生產的紙繩編織為椅面,材料看似脆弱卻形成穩固具乘載力的表面,綠色椅面如秧苗長大時、橘色像收成時夕陽照耀的景象、褐色則如收割後的樣子。
許金龍畢業後曾拍攝紀錄片,走訪台灣各處,他說,在澎湖時認識了傳統戎克船,橫渡台灣海峽兩岸,無論是貿易、移民或偷渡,大多以戎克船載運,船體外兩側的魚眼稱為「龍目」最具特色。他設計出小型木作戎克船,作為面紙盒使用,因具台灣意象,產品陸續賣到日本、韓國及英國。
許金龍的產品強調客製化。他認為,愛好手作木工的消費者重視產品的故事性及溫度,必須花更多時間溝通,協助他們完成心目中「家」的樣子。
台灣style
愈來愈多的台灣人不甘只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裡掙扎,他們發揮創意,為各行各業注入活力,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本報每周日推出「台灣style」專欄,報導這群台灣創業家們的成功故事,他們展現堅韌的意志與行動力,讓你刮目相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