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透視「紅色供應鏈」的來龍去脈
2015-06-06 01:51 工商時報 主筆室
 紅色供應鏈,是當前兩岸經貿領域的熱門詞彙,也是讓台灣產業界心驚膽顫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大陸(紅色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建起的「自我供應」生產體系。這個體系,正在排擠大陸自外採購機件物料的需求,台灣則是首當其衝。這種形勢,台灣究竟如何因應?

 台灣方面應該注意到,大陸紅色供應鏈並非憑空興起,而是其背後有一條漫長的「來龍去脈」,也就是其以往興起的過程,和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走向,都是有跡可循的。

 更深入地看,可發現紅色供應鏈以往興起過程中,台灣方面曾發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早期台商去大陸投資,需要很多廠商來配套、代工;這些工作,原本是由其他台商來做的,也就是由台商來為台商配套或代工。

 但是,後來大陸廠商學會了這些工作,也開始來搶台商的配套、代工生意,而且有越來越多台商,把這方面生意的訂單,開給大陸廠商,因而後者形成了初期的產業供應鏈,亦即當今已壯大的「紅色供應鏈」之濫觴。

 接下來,大陸廠商的配套、代工生意做大了,也紛紛發展為「中心工廠」,不但不再依附台資工廠,甚至自己「當家作主」,和台商形成競爭局面。在這過程中,陸資廠商掌握了一項主場優勢,就是藉大陸內需市場崛起,很快把生意做大,並且開創了一連串的著名品牌。

 一旦成了品牌大廠,則其供應鏈的布建,就有了高度的自主性,可以委由台外商來供應,也可以和自家的陸資廠商結盟。剛好近10年來,大陸各地區經濟講求「均衡發展」和「全面發展」,一些較落後地區為快速發展經濟,特地撥出土地和人力資源,來和陸資品牌大廠合作,共建零組件或中間材料生產基地,因而成為品牌大廠的堅實供應鏈;此為新興的產業生態。

 另方面,大陸對台招商引資,多年來也一直強調「吸引台灣供應鏈西移」,以在大陸建立「台灣產業集群」為目標,且已達成一定成效。大陸上的這種台資供應鏈,和上述的陸資品牌大廠供應鏈,共構成當前熱門的「紅色供應鏈」。

 換言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興起,台資廠商不但是初始的催生者,而且現在還是該產業鏈的一部分。當然這是指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而言;至於留在台灣的台資廠商,就邊緣化了,因為大陸上既然有了堅實的供應鏈,就要減少自台灣本地採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兩岸經貿能否持續穩健發展,實是個大問號。

 回看過去,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步步興起,其主事者的動機是擺明的,並不是在玩什麼「陰謀」;而紅色供應鏈興起的過程中,大陸台商的積極參與、加入,也是台灣方面耳熟能詳的事情。那麼,台灣的產官學各界,以往為何沒有採取有效的辦法,來防止紅色供應鏈過度排擠台灣產業呢?譬如,近年來台灣方面一直呼籲,兩岸雙方應該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機制,使台灣能保有優勢產業的生產體系,但這項呼籲,並未獲得具體成果。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說明兩岸產業分工樣態已經偏差,台灣方面爭取合理分工的條件也已弱化了。其背後原因,是台灣方面爭取的方法不對,或是大陸方面不把兩岸產業分工當一回事?這問題很值得各方深入省思。

 另外,紅色供應鏈還有一個重要的「去脈」,就是大陸積極推動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海陸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計劃,都有擴大及優化產業供應鏈的設想。紅色供應鏈藉這兩大平台,肯定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這會給台灣方面帶來很大的壓力,即一方面會有更多台商西移,去加入紅色供應鏈,二方面則是台灣本土廠商,從大陸獲得的供貨訂單更為減少。

 台商西移參與紅色供應鏈,並不是壞事,因其可以直接掌握大陸產業崛起的商機;儘管如此,留在台灣本地的廠商,卻也不能越來越邊緣化。兩岸產業的合理分工,確實很有必要,雙方主事機關,不妨在近期內就此課題,進行深入協商,並形成具體可行辦法,以讓台灣工商界放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