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能找誰?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06 03:03聯合報 張健常/環教志工(台南市)

漫畫 季青
漫畫 季青
電視上桃源勤合村幾間房屋捲入荖濃溪的鏡頭,讓人見識到大自然水火無情,天威難測的可畏。
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已在進行,非旱即澇已成常態,而人類進化的腳步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始得以繼續生存。政府投入巨額經費治水,然後下一次水患再重來一次,百姓血汗錢就像投入河裏一樣消失不見,山川河流屢遭開膛破肚,城市堤防越築越高,卻沒人敢打包票保證下次不淹水。

與其花鉅資與洪水對抗,不如學習如何與水共存,特別是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山高水急蓄納有限,人口道路與建物密度居高不下,當大雨宣洩不及淹水是必然結果,上策是能趨吉避凶,避免與河爭地,下策是水患臨頭時還能載浮載沉,不至滅頂。譬如荷蘭已發展十餘年的浮動住宅就是河岸建築一個思考方向,近來學者亦將彈性或稱韌性的概念作為城市發展的願景,國土規畫治理的目標即使遭逢天災巨變亦有吸收承載的基礎,並有調適回復的充分能量。「海綿城市」的概念就像一○一大樓頂端的阻尼器一般,可以吸收震盪,抵抗災變。

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即囊括二五○七億,倍於當年整治經費,如果有朝一日終能達成行政院文宣強調「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與親近水」的美好境界,相信國人都會樂觀其成;但如果屆時洪峰來臨又是一股腦兒沖刷殆盡,老百姓該找誰算帳,就只能無語問蒼天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