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 親手蓋出石板屋
2015-02-16 03:38:06 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台東報導

魯凱族退休老師陳參祥和家人聯手打造傳統石板屋,重現舊部落家屋原貌。 記者尤聰光/攝影
分享
陳家石板屋內陳設手工藝品,以及泛黃的老照片,緬懷過去的生活點滴。 記者尤聰光/攝影
分享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落國小退休老師陳參祥,和家人聯手打造魯凱族傳統石板屋,從採集石板到砌建,歷時五年,重現部落家屋,讓魯凱族傳統技藝傳承延續。
從屏東縣霧台鄉隨父親遷移至排灣族嘉蘭部落的陳參祥,將魯凱族石板屋的傳統建築觀念在嘉蘭部落重現。「石板屋是最天然的綠建築。」陳參祥說,興建石板屋一切都採取「自然工法」,屋裡屋外以大量石材、木材共同組建。五年前他和家人商討後決定開始興建石板屋,一家人遠從屏東載運石板,全屋沒有一根釘子、鋼筋或水泥。陳參祥說,建造過程也是機會教育,讓子女學習傳統建築文化,從如何採集石板、認識石板,過程也能學到水土保持和歷史文化等概念。

陳家的石板屋,無論廣場、走道及梁柱圖騰甚至屋內陳設,都呈現魯凱族傳統家屋風貌,連爐灶也非常考究。由於沒有任何電力,屋內沒有燈泡、電視及冰箱等家電用品,一切生活所需都採原始方式,夜晚光線靠營火,白天則靠太陽光,廚房擺放小米、芋頭等食材,有時一家人就圍在營火旁吃飯聊天。

「因為我的父母親,才會有這間石板屋。」陳參祥說,為了回憶早年和父母生活的點滴,兄弟姐妹們才合作打造石板屋,也因有了石板屋,凝聚了家人的心,讓孩子們時時刻刻不忘自己的根,讓魯凱族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石板屋 「會呼吸的房子」

「石板屋」早期常見於屏東及台東兩地的魯凱族、排灣族部落,是兩族的傳統建築,但隨著部落遷移以及建築技術進步,石板屋逐漸式微。近年來隨著文化保存意識抬頭、環保觀念興起,部分原住民開始重拾石板屋技藝,陸續又在部落之中興建石板屋。

石板屋所選用的石材為「頁岩片」,興建時完全不使用任何鋼釘、鋼條及水泥,全都以天然材料和自然工法建成,有冬暖夏涼的特性,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和「自然的綠建築」。

在魯凱族和排灣族群裡,每一棟石板屋因家族身分地位不同,梁柱上的雕刻圖騰也不同,圖騰越是華麗豐富,代表主人的社會地位就越高。通常頭目家族的石板屋,會是面積最大、也最漂亮的。
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