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川普掀匯率戰 另有弦外之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6 00:2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川普總統。 記者胡毓玲/攝影
美國川普總統。 記者胡毓玲/攝影
當近日美國新總統川普與首席貿易顧問再度指稱中國、日本及歐洲操控匯率,使其相對弱勢,傷及美國經貿權益,令人擔心川普政府可能啟動高關稅貿易戰,並讓美元走強的態勢逆轉。但貨幣貶值必有利外貿及經濟嗎?從美國、日本、歐洲、中國及台灣的經驗可知,各國獲益程度有別。
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BIS計算的美元實質有效匯率升值18%以上,同時期扣除石油後的美國貿易赤字,便從458億美元擴大至593億美元;2014年9月歐洲央行(ECB)推動歐版量化寬鬆政策(QE)後,歐元開始明顯貶值,歐元區經常帳順差便自該月的280億歐元擴大到2016年11月的361億歐元;而日圓貶值對日本經濟的確帶來幫助,2012年9月至2016年11月日圓貶值幅度達46.4%,同時期日本貿易收支由逆差5,682億日圓,大幅改善到順差1,146億日圓,顯見匯率波動對美、歐、日的進出口影響頗大。

但令人疑惑的是,對長期透過調控匯率來穩定外貿出口的中國來說,匯率的影響卻相對有限。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人意外地調升中間價(即大幅貶值),人民幣至今貶值幅度接近10%。中國貿易順差卻從2015年8月596億美元,縮小至2016年12月的408億美元。

同樣的,匯價對淨出口影響不顯著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受到國際熱錢流入的影響,台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自2016年4月的99.94提高到11月的105.92,但同時期貿易順差卻僅從48億美元小增到49億美元。

文獻指出,許多國家貨幣貶值之所以未有效提振出口的原因有三:其一,若一國出口的價格彈性不高,即使貨幣貶值提升出口競爭力,使出口量增加,但出口總金額成長恐難顯著上揚。

其二,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崩跌後,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為了彌補價跌帶來的收入下降,便出售更多的原材料,陷入「資源魔咒」的困境。亦即當原物料價格上漲時,其貨幣對美元相應升值,傷及其他部門的出口競爭力,但原物料價格下跌時,卻因經濟過度集中發展原物料出口,長期忽略其他部門的發展,即使該國貨幣貶值,也無法提升其他部門的出口。此時若原物料出口量增加,又將排擠掉其他部門的生產資源。

其三,全球化供應鏈進入垂直整合的模式,降低了貨幣貶值帶來的正面效果。畢竟,當前全球製造業分工愈來愈細,產品各個生產階段由不同國家負責,使許多國家都成為該單一產品的中間站。在零組件供給多來自海外,使進口與出口變得更加緊密的前提上,貨幣貶值雖讓該國的出口更具價格競爭力,但因生產過程中仰賴相當多的零組件進口,使生產成本墊高,又抵消了出口的競爭優勢。因此,貨幣貶值對一國出口的助益,會隨著該國更專精於某一供應鏈的環節而弱化,以生產零組件為主且整合於全球供應鏈的台灣,便是顯例。

2011年OECD的統計資料指出,台灣出口的進口內涵(Import content of exports)占比高達43.6%,在其統計的63個世界經濟體中,與愛爾蘭並列第四,高於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國的41.7%、泰國的39%、中國的32.2%、香港的20.4%及日本的14.7%。換言之,對台灣這類深入全球供應鏈的經濟體而言,匯率對貿易的影響程度已式微。

由此可知,在貨幣貶值不一定皆有效提振各國出口的情況下,如今川普政府對日本、德國、中國操控匯率的指責(早前亦提及台灣),實未切中真正的問題核心。

若更仔細推敲,川普政府此舉主要目的在於先透過對貿易對手國施壓,向外界宣示他會「來真的」,再視「施壓成效」祭出高關稅措施,逼使更多美國製造業回流,以兌現其增加工作機會的承諾。至於全球經貿秩序與外匯市場是否穩定,尚不在其考量範圍內,再度證明川普政府未來對美國作為全球「政經霸主」的角色,恐不斷出現新的演繹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