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筆記/高樓免環評 解方還是毒藥?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10 02:35聯合報 鄭朝陽


環評常被外界批評曠日廢時、拖垮國家發展。蔡政府啟動檢討環境法制,有計畫地修正現行...
環評常被外界批評曠日廢時、拖垮國家發展。蔡政府啟動檢討環境法制,有計畫地修正現行環評法制的缺失。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拚經濟,中央打算鬆綁「環境影響評估」,避免開發案的不確定性,減少企業界「拖延商機」的抱怨。但環保署率先登場的「高樓免環評」作法,卻教人猜不透,這是為建商開方便之門的解方,還是犧牲都會生活品質的毒藥!
環評法實施至今近廿三年,早年把卅層或一百公尺以上高樓納入環評對象,主要考量八到九成的人口往都市集中,高聳的大樓林立,為周邊帶來「掀裙風」,遮蔽了鄰房的日照,交通流量變大更不在話下;高樓耗能、排碳偏高等永續議題也備受關注,在都市裡「種」高樓,不再只是單一建築基地的問題,開發者必須有與環境共好的觀念,才能把衝擊減到最小。

不過,環保署五月初上網預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評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很乾脆地讓高樓、旅館、都更社區、大型購物中心等開發行為免環評,其中,將來要環評的高樓只限山坡地和非都市土地。公告六十天後若無異議,就循行政作業實施。

主事者的說法是,環評關注的焦點在非都市土地開發的生態衝擊,都市有高密度人口活動,注重的交通、日照、風場等議題已有都市設計審議把關,很少生態爭議。高樓免環評,可減少重複審查、提升效率,有關空汙、廢水等問題則回歸現行法令管理,減輕環保機關超載的負荷,皆大歡喜。

這是事實,還是詭辯?舉幾個現象或許比較能夠理解。

首先,高樓免環評之議,六都環保局長普遍有疑慮,而且在不修母法、只改「認定基準」行政命令,就讓高樓、旅館免環評,無異「自廢武功」。對於環評關心的是「生態衝擊」,也是完全不顧人口往都會區集中的事實,只是為執意免環評找藉口的狹隘觀點。

拿台北市為例,受理的環評案例七成以上都是高樓,上百件個案只有一件位於山坡地,只規範山坡地,似乎沒對準問題焦點;而且,像一○一這樣的大樓可以免環評嗎?

環評最大特色是能超越法規,對開發行為做更嚴格管理,並持續追蹤,即使高樓啟用多年。例如北市要求環評的高樓工地,施工機器須加裝濾煙器防煙塵飄散;也限制鄰近學校的工地,工程車輛不得在上下學時間進出工地。換言之,若回歸現有法令就能解決公害問題,就不會有空汙還是全民公敵的現象。

林揆說了,企業不怕嚴,最怕不確定性。當中科三期環評十一年後還在「二階環評」的幽暗隧道裡找尋曙光,環保署是否該想想:是誰讓環評一再被撤銷?如何鞏固環評的穩定性恐怕才是當前環保署要努力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