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搶救剩食/台灣 糧食安全別只讓農民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0 01:48 聯合報 徐世勳/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有十三億噸食物從採收後到消費過程中損失或浪費掉,占糧食供應給消費者數量的三分之一。明顯的,若能大幅減少糧食損失或食物浪費,必可增加世界糧食安全。

去年美國歐巴馬政府及聯合國均宣示要於二○三○年前將食物浪費大幅減半。APEC(亞太經合會)也希望在二○二○年前達成APEC整個地區降低糧損十%的目標。

目前在祕魯舉辦的APEC「糧食安全政策夥伴會議」論壇,我國所提降低糧損多年期計畫,深獲與會各國的肯定與支持,為第一個獲APEC核准之農業多年期計畫。探討議題包含農產品從採收到餐桌供應鏈之各項流程、公私部門及區域間之合作、私部門角色(尤其中小微型企業)之強化,積極尋求並提倡跨界降低糧損之各種方式,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運用農業科技,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以因應全球人口持續成長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嚴峻挑戰。

其實,糧食損失在供應鏈的生產、採後處理與儲存、加工與包裝、批發與零售、消費等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產生。

首先,在生產階段的損失,主要是指農產品在收獲採收時,因工具不夠精良所造成之損失,而水果與漁獲也可能因不符合經濟效益或沒達到消費者要求品質而被丟棄。

其次,在採後處理與儲存階段,主要發生在預冷處理、運送、儲藏等過程中遭遇病蟲害之損失,或在加工及包裝過程中因規格或品質缺陷而導致無法加工之損失,或因缺乏良好設備而造成糧食之損失。

在批發以及零售階段的損失,主要是產品沒達到消費者預期之外觀、品質標準,抑或是超過其食用期限而遭淘汰或丟棄。最後,在消費階段的損失,主要是指居家或餐廳消費時所產生的浪費,包括未達食用標準而被淘汰、食物被遺忘而過期、食物沒有吃完等。

糧食安全的確與農業生產鏈上游的農民、中游的批發零售商、量販超商、下游的餐飲業與消費者等的積極配合減少糧損很有關係。過去我國農政單位一向偏重生產型農業,在「糧食安全等同提高糧食自給率」迷思下,糧食安全的重責大任,全由上游的農民來扛,且幾乎不計成本及代價。影響所及,大家普遍誤認為糧食安全與中下游農產品供應鏈業者、一般升斗小民沒什關係。

日昨政府大動作,衛福部、環保署、農委會等展開跨部會的「搶救剩食大作戰」,雖只在批發以及零售階段的糧食減損下功夫,但就提高我國糧食安全的思維與做法,應屬首創,值得肯定。我們雖不必有蘇東坡「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悲憫萬物的善心,但我等庶民,士農工商,皆可「搶救剩食」減少糧食損失及食物浪費,為糧食安全盡棉薄之力。

食安﹒農民﹒剩食﹒聯合國﹒超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