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壯/國會不能是不負責任的夥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2 03:12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總統就職典禮已風光落幕,可預見的是,這將是蔡英文總統任期內最風光的一天,其後每天每年都將風光不再,這是她走上國家治理第一哩路後必須要有的政治覺悟。

馬英九治國八年,之所以陷入治理失能困境,與他個人能力有關,更與國家機器長年空轉空耗有關。而空轉空耗的關鍵,則與朝野嚴重對立有關,更與國會失能有關。

行政與立法雖然分權分立,但在治理國家上卻應是夥伴關係。任何一方如果棄「負責任的夥伴」角色而不為,反而長期扮演「不負責任的夥伴」角色,則政爭將永無寧日,行政與立法也將兩權相鬥,其結果必然是國政癱瘓。

國民黨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除最後四個月外,一直都是多數黨,而且還曾多年是絕對多數黨,但國民黨卻創下民主國家前所未有的一項紀錄:多數黨竟然被少數黨「綁架」多年,結果不但施政處處受阻,甚至一事無成;這項紀錄改寫了政治學教科書。

少數黨如此剽悍,既主導國會議程,又影響國家治理,這樣的評語若出自國民黨之口,難免會被譏諷是因無能而卸責;但民進黨「萬年總召」柯建銘曾經多次炫耀他這幾年阻擋了國民黨多少法案,卻未曾有片言隻語證明他領軍立過什麼福國利民的法案,可見民進黨當反對黨時,做的多數是負面表列的事情,正面表列區區可數。

而事實上,立法院過去幾年也確實以扮演「積極不作為」或「消極不作為」兩種角色居多。「一部議事規則可以讓流氓變成紳士」,但立法院的議事表現卻正好相反。國會本來應該是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理論的最佳實踐場所,但黨派之爭凌駕跨黨精神,其結果是進步立法求索不得。狹隘的意識形態之爭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其結果是「讓所有可能的事都變成不可能」。國會原本可依靠協商機制消弭國家分裂,但極化的朝野對立與兩權對抗,卻讓國會變成了國家分裂的鏡子,最後讓國政癱瘓失能。

過去這四個月,民進黨搖身變為國會多數黨,綠營席次加總後更是絕對多數,淪為少數的國民黨,即使想冤冤相報,也是報冤無力,反而是綠營立委充分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戰鬥精神,以攻擊取代阻擋,讓國民黨難有反擊招架之力。

但多數黨頻頻立法進擊,就不會變成不負責任的夥伴?不盡然。舉例說,蔡英文雖以國家和解作為首要目標,但綠營立委這幾個月的立法作為,卻多數側重於有關「象徵性政治」的凸顯,包括廢除國父遺像、修法讓公投可變更領土、立法以刑期懲治政治不正確言論等,都曾引發爭論與疑慮,連蔡英文也不得不站出來叫停,可見多數黨若以「象徵性政治」或「符號性政治」作為過度進擊的武器,其結果也很可能讓國會變成不負責任的夥伴。

治理就是選擇,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洋洋灑灑數千言,但她必須要有優先順位的排列。和解若是優先,則暴衝進擊的國會是否應該有所節制?民生經濟若是急務,則象徵性或符號性的立法作為是否應該緩議?否則,行政權走中道溫和路線,立法權卻激進如脫韁野馬,國家治理焉能不亂?又焉知不會步入過去的失能困境?

馬英九因為失掉了國會而終至治理失能,蔡英文難道不會重蹈覆轍?別鐵齒說這不可能,國會除了生男育女,萬事可能。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