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書導讀/行動 才能改變現況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7 03:49 經濟日報 蔡清彥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長期關注學用落差、產學整合、創新創業等問題,認為這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 記者陳正興/攝影
分享2015年初秋,我應中央氣象局邀請,參加「天地人學思論壇」,昔日的同事和學生齊聚一堂,與我共同分享過去數十年的學思歷程。他們的面容勾起我的記憶,最初攜手打拚的歲月如一首奮進之曲,初心猶存,再次提醒我為所當為。會後鄭明典建議將這段充滿各種挑戰的歷程整理出版,不僅誌記走過的年代,也讓來者可資參識。
我在人生下半場選擇了充滿全新考驗的旅程,無論工作或生活,都體會到順境之外難以言說的生命滋味,也因此開始深刻內省,探索個人在知識及心靈的不足。

勇於挑戰 推動改革

這讓我得以調整自己,放空既有所成,給自我滌淨前塵的機會。明典的建議,是將我心中反覆思索的功課以文字呈現,也幫助自己有系統地審視來時路的軌跡。

在這段漫長的內省過程中,目睹近年來社會面臨挑戰愈趨嚴峻,世代間的價值衝突及社會資源分配矛盾,讓我一再深思,昔時為國家積極追求高速成長的過程中,我及所屬的世代究竟忽略了什麼?尚有餘力的我,是否還能多做些事,為社會增加安定的憑藉?

台灣競爭力快速衰退,是我這十多年工作所致力克服的挑戰,長期關注的學用落差、產學整合、創新創業等問題,是我認為能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

利他傳承 求新求變

我希望讓下一代得到比我們當時更多的支持,激勵他們有更強烈的信心與勇氣,我希望將自己蒙受的扶持,加倍轉交給年輕人,守護他們闖盪比過往更為複雜的世界。

回望來時,有太多人為我開路,排除險阻,才能讓心血開花結果;台灣今天的成就,也是建立在無數人的無私奉獻之上。

我常以李國鼎與孫運璿的典範,呼籲大家敞開心胸,力行利他與傳承,因為新與生是永恆的力量,求新求變,生生不息才有無數下一代的繁衍。

我不善言詞,向來堅信只有行動才能改變現況。所歷經的時代教導我,個人乃至家國都有興衰起伏,但只要立定志向,勇於承擔,用開闊的胸襟和視野大步前行,致力追求堅強而實質的存在,我們定能走出谷底,躍向下一個豐收季節。

走出谷底 邁向豐收

如果我真的曾經帶來改變,那是因為身處不凡的年代,一個對生存與革新充滿渴望的大時代。這本書除了存留個人足跡,也是對所有同行者的誠摰感懷,無論這些手是扶持或磨難,都讓我獲取養分、不斷成長。

最後要特別向工研院全體同仁致謝,因為你們,讓我重回為理想奮進的戰場,並在工作同時獲得更多人際間的理解與關懷,使我相信在理念交融與愛的力量凝聚下推動改革,大我與小我都可以變得更好。每每深夜思及,這些年來攜手奮鬥的情景,除了無限感恩,平凡如我只能繼續散放光與熱,回報每個與我相遇相知的心靈。

(摘自經濟日報出版《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購書請洽博客來、金石堂等書店)

氣象﹒創業
●不是廢文!想看編輯精選新聞?快加入聯合新聞網LINE

好書導讀/最佳行動者 蔡清彥使命必達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7 03:49 經濟日報 蔡清彥


「如果我真的曾經帶來改變,那是因為身處不凡的年代,一個對生存與革新充滿渴望的大時代。」來自橫山鄉下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初次從政就將氣象局改頭換面。

他個人低調不出鋒頭,雖經歷數次關鍵時刻,卻總能達成交託的任務,堪稱「最佳行動者」。

經濟日報今(27)日出版《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作者是資深文字工作者楊羽雯,他於書中描述蔡清彥以學者之身踏入官場之路,用堅韌的毅力與執著,在一次次的關鍵時刻,始終扮演著最佳行動者角色的人生故事。

蔡清彥是美國猶他大學大氣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科技顧問組協同召集人、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中央氣象局局長,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也曾獲美國氣象學會會士、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第一屆會士、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等榮耀。

他洞悉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轉型機會,主張台灣必須走向「創新型經濟體制」。

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期間,力促重塑創新創業文化,並帶領工研院連續六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建立獲美國白宮科技顧問委員會讚譽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實踐以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

全球化人才/跨文化溝通 要剝開洋蔥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7 03:49 經濟日報 楊珮玲


你好不容易進了自己夢想中的外商公司,全心投入工作。前陣子剛和亞洲總部主管通過視訊做年度考績面談, 感覺上主管在面談時花了很多時間稱讚自己的工作哪兒做得好,只在後面的時間提到了一些改進的建議。

你心想:考績一定沒問題。但結果卻讓自己大吃一驚,完全比自己預想的低太多。「那個主管是怎麼回事?明明就告訴我我做得好,怎麼結果這麼差?是說一套做一套的那種雙面虎嗎?真不想幹了。」

事實是:上司來自一個給予回饋時絕對從「肯定」開始的文化,他最後談的那些建議才是他整個評價的重點。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或喜不喜歡,橫越國境和跨越文化的商業行為正快速增加中。

也許你努力地學習英文或第二外國語,也許你也奮力觀察常去國家的外在行為舉止或穿著打扮,但每次和外國客戶或外國人接觸時,總是好像什麼地方不是完全理解,就算同是講英語,也好像總有些隔閡或誤解。但深究原因時卻找不出什麼好答案。

恭喜你!如果你已有這些感受,你已跨出了跨文化溝通的第一步,也就是觀察到或感受到這些現象的背後「似乎還有些什麼看不到的東西」,在左右著我們每天和出身於不同文化者的溝通。

這些「看不到卻很重要的東西」,在跨文化溝通理論裡常被形容為「冰山」或「洋蔥」現象。就像我們到了紐約或東京,看著人們的穿著打扮或講話方式,這些外在現象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或是洋蔥的外皮一般,如不深究,我們可能就會以這些表面去概括這個國家或這個城市的文化。

但如果我們透過更多接觸當地人事物機會和適當的學習,我們可以有機會看到冰山露出的一角下其實有更大一塊基盤,或是洋蔥裡還有好多好多層面,這些表面上看不到的東西,才是真正左右這個文化中人們的價值觀和作事方法的因素。

根據研究,許多跨國購併案或外派人才工作,如果最後的結果不佳或失敗的話,其中未能意識到和適當處理調適彼此間「文化的衝突」(可能包括國家間或企業間文化的衝突),常常是最大的原因。

這些衝突可能來自各文化中根深柢固的差異,例如溝通方式、決策模式、評價方式、領導和權力結構的認知不同等。如果沒有理解這些差異,只憑自己原來的文化系統去評價對方的行動舉止,都可能造成誤解和彼此不快,進而影響生產力,甚至導致最後合併公司數年後的決裂。

聽起來要了解的事實在太多了,該從哪兒著手?許多專家的第一個建議都是「從理解自己本國或自家公司文化特色」開始, 知道自己的文化或企業溝通模式傾向直接還是委婉、決策是共識還是以上為尊、家庭與工作的分際、權力是集權還是分權、組織結構是階層還是平等…。

當你真正「知己」後,就是跨出「知彼」的第一步。

(作者是專欄作家及美國人力資源證照協會(HRCI)所認證的全球人力資源管理師Global Professional in Human Resources—GPHR)

古書今贏/勞資共生 企業成長動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7 03:49 經濟日報 劉順杰


人民幸福不幸福,要看國家領導者,能不能高瞻遠矚和洞察民眾真正的需求;企業快不快樂,要看經營者能不能具備宏觀,塑造樂在工作的環境。體恤人民的困難,提供適切必要的協助,是國家的責任;幫助組織成員快樂成長,是企業成功的動力。

春秋時代的齊景公,有次到寒塗出遊,看到路邊腐屍視而不見,晏子當場看不下去,提醒齊景公:「桓公在的時候,能夠體恤百姓,老百姓高唱『歡迎歌』,希望桓公到他們那裡視察,大王每次出遊,只會課徵重稅勞役…。」

齊景公從善如流,馬上派人掩埋死屍,放糧救濟人民,免除出遊地區周圍40里人民一年的勞役。

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在積極面,不但要為自己和股東謀求最大利益,在道德、法律和社會責任上,更要符合社會規範和創造大眾利益。

在消極面,對於違反和侵害法律和大眾權益的行為,即使有利可圖,必須做到自我禁止和迴避。

某些雇主只支付勞動者微薄薪資,卻要對方付出健康和家庭作代價,穿金戴銀均來自所剝奪血汗,平日虔誠祈福膜拜時,難道不覺得愧對天地神明?

至於勞方,必須體認工作能力和薪資報酬,應該是對價關係,想擁有高報酬,則必須具備相對工作能力和付出。只想雙手插口袋,月入數萬塊,等於是天方夜譚。如果有下列三種心態,遲早會被捨棄:

第一種,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不想浪費力氣和別人共事,什麼也不行,發牢騷最行。

第二種,眼高手低,不肯做小事,大事擔不起。

第三種,不屑做小事,不想被指揮,又不會指揮。

以上三種心態會讓人每天呱呱叫,看似有能力,卻沒能力付出,每天死盯著別人,害怕被別人搶了位置,所有的人都惹不起他,只好選擇避開,無法創造價值,還成為企業的負擔。

晏子有一次出訪吳國,吳王把握機會向他請教,晏子告訴吳王:「不專業又不肯放下身段做粗事的人,一定會勞苦;不會做大事,又不屑做小事的人一定會貧窮;沒有能力領導,卻不願意追隨別人的人,一定會困頓。」所講的,其實就是有上列三種心態的人。

勞資雙方屬於共生關係,不是寄生關係,資方剝奪勞方,勞方暗槓資方,對雙方都沒好處。

孫叔敖曾對楚莊王說:「國君對士傲慢,認為沒有國君,士人得不到富貴;士人對國君傲慢,認為沒有自己,國家不會安定強大,國君直到國家滅亡仍不覺悟,士人挨餓受凍都不受重用,兩方面都不想好好合作,國家大計和個人生計都沒了。」

企業經營有成,願意拿出「餘裕」回饋組織成員和社會,於己無損,受惠者多,組織成員因為生活安定和發展性,會積極努力在工作上做回饋;雙方在職場上,彼此均獲得供需滿足和贏得尊敬,兩全其美,豈不是和樂融融!

(作者是易群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資深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顧問﹒股東﹒和大

上班卒仔/有問題立即處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7 03:49 經濟日報 周怡秀


早餐喝五穀麥片後,沒有隨手把碗洗乾淨,等到晚上洗時發現已經結了一塊硬漬,若沒有再給點時間浸水,洗起來加倍費勁,還不如一早就把碗給洗了。

【心得分享】

工作當中若出現問題,查覺的第一瞬間,若能立即採取必要行動,以防止問題擴散,就可避免將來可能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解決。

就像那只碗,放太久沒洗只會更難洗,不如一吃完就解決它,讓問題不會有機會形成。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本專欄每周三刊登)

●不是廢文!想看編輯精選新聞?快加入聯合新聞網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