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只為錢來 怎知孩子要什麼?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08 02:51 聯合報 林月鳳/教育工作者(苗縣竹南)


德瑞莎修女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筆者常至偏鄉演講,聽一位學生說過這麼一段話,試摘於後:安定恬靜的心其實是學習的最好時機,翻轉思維,活潑生動的教學只是舞台劇,有時讓人怦然心動或目不暇給,但是當絢爛歸於平靜,我還是得背我的九九乘法表,還是要乖乖學習四則運算,學習如何背著寫出—耳朵長長,我姓王,十四一心的「聽」字。當老師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讓我們體驗無常而且適應能力變好,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大人們總以為,偏鄉教育用錢就可以解決,其實如果沒有了熱誠、使命感,只為錢而來的老師,終究是船過水無痕,滑過我們的記憶,卻搬走我們生命的美好時段。

是的,以我的經驗,一年的熱誠,兩年的使命感,抵得過十年的養老與尸位素餐的心態。小學時候一位代課老師只花一個星期,用接力賽教我們全班背完「武訓興學」,一位老師若有使命感,就會知道孩子缺什麼、需要什麼、該教什麼、該加強什麼、甚至該如何扎根。

能有次第地架構孩子的學習內容,讓繼任者無縫接軌,才是偏鄉教育要著墨的。而老師的熱誠與使命感,在這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有幾分心力去實踐,就會產生多少亮度;否則讓孩子捨本逐末,猶如落入無船欲渡、無翅欲飛的學習困境,長此以往談何建立自信與培養國際競爭力?其問題又豈只存在偏鄉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