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45年電腦將超越人腦!不想被機器人取代,我們的下一代該培養這3個核心價值
2015-09-21 16:27:18 聯合新聞網 文/葛如鈞(大學教師)
前為作者。圖片提供/先覺
分享
一分鐘認識奇點大學
知名未來學家雷.柯茲威爾曾經預言,人工智慧將在2045年超越人類擁有的能力,而這個交會點,他稱之為「奇點」。
他認為這將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為了不讓進步的科技回過頭來吞噬人們的幸福,人類該預先做好準備,妥善應用這些未來科技,於是他與知名創業家彼得.戴曼迪斯創辦「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並獲得Google與NASA贊助,試圖集結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解決「人類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吉曾如此評價奇點大學:「如果我還是學生,這裡就是我夢想的學習之地。」
備妥你的「奇點力」
自從我從奇點大學回來,經常會在「奇點臺灣」這個臉書粉絲團,發表我觀察到、閱讀到的指數型時代新知,包括人工智慧在24小時之內,從不會玩電玩遊戲「瑪莉兄弟」到完全破關、美國第一台合法運送藥品的無人飛行器已經上路、第一屆全美無人機大賽冠軍出爐,他是個澳洲人、人類史上第一架橫越大西洋48小時不落地的全太陽能飛機順利降落中繼站、人工智慧電腦解出人類生存的目的等,還有,谷歌現在不只可以搜尋,還會「做夢」了!
在這樣的指數型時代下,人類的生存之道是什麼?當很多事,電腦、人工智慧、自動機械都做得比人類要好,我們存在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變?工作的形態是否需要轉變?下一代的教育是否需要重新開始探討?現在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技能才得以在2045年—奇點大學校長柯茲威爾口中「電腦將超越人腦、擁有意識」的那一年—這樣工作、那樣生活,進而改變世界?
在奇點大學就讀時,我便不時思考這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具體思維、能力,會是下一世代的人類所必需具備的?當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可以將幾乎一切都做得比人類更好的時候,當機器人可以設計甚至能夠製造機器人,而那些機器人又能夠替人類服務、解決問題的時候,人類的基本價值又該回到哪裡找尋?
我不停地觀察與思索,後來歸納出一組答案,也在許多演講場合分享這個結果。我的答案是:「創意」「哲思」與「大膽」。這三個層面,將是次世代的孩子們所必需擁有的核心價值與能力。我把它們通稱為「奇點力」(因為是人類到達科技突破點:奇點時,所需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務必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我認為機器的創造或創意,在短時間內大概還沒辦法做得比人類更好。賈伯斯說,「創意,就是連結看似無關的點,創造出全新的圖形,創造價值。」機器或人工智慧的「大腦」當中,確實有著無窮盡的知識和思考「點」,但要連結哪些看似無關的許多點,又如何連結成前所未有的圖形(也就是創造物),這部分對電腦或人工智慧來說,或許還有些難度。機器創造或機器創意,又或者更具像地說,機器人藝術家、設計師,大概短時間—15到20年內—還不會出現。之後的發展很難說,但短期內創造性的事物,還是人類的強項。看看賈伯斯如何催生iPod,電話轉盤、白色陶瓷、數位音樂、1.8吋的超微型硬碟,這些資料電腦都有,機器人也都知道,但要如何選用、配置,人類還是比機器人更能理解人類的感受。
再來,是成為一個具有哲學思辨能力的人。
在很多演講的場合中我都會提及,要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得累積許多看似無關的經驗,進而幫助自己創造新事物。具體而言,就是成為一個「涉獵很廣的人」;然而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對於成為涉獵廣泛、博學,進而能夠創造或創新的人有興趣。因此,還有第二條路,可以在30年後的指數型未來求生—成為一位涉獵不廣,但卻鑽研很深的人。
如果你喜歡一件事物,那就深入地去了解它,去理解自己為何喜歡這件事物,別人為何喜歡或不喜歡,這件事物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有沒有變得更好或更壞的可能?舉例而言,如果你喜歡閱讀,就把閱讀這件事發展到極致,如果喜歡《紅樓夢》,那就想辦法讓自己變成《紅樓夢》的專家,甚至更誇張一點,如果你特別喜歡《紅樓夢》裡的一句話,那麼就深入鑽研這一句話,成為這一句話的專家!這種深入研究、具有哲學思辨、情理思考的工作,電腦一樣不見得做得比我們好,在短暫的20~30年間,要出現電腦或人工智慧的哲學家,或許還沒那麼容易。
關於「做一個具有哲學思辨能力的人,並深入地學習、研究一樣事物」這個觀念,可能會讓許多年輕人有所誤解:如果我很喜歡打電玩遊戲,那是不是就可以一直玩,玩得非常深入、著迷?我所謂地深入、長期地做一件事,是指每深入一些,你就能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智識上的發現;每深入一層,都能呈指數型態地得到更多啟發與收穫。這樣的累積和成長,並不是一直打電玩或去夜店能夠得到的。
最後,是成為一個大膽的人。
我經常說,不是每個人都對於成為一個涉獵很廣的人,或是深入思考的人有興趣。這時候,你還有最後一個選擇,那就是成為一個大膽的人。
其實電腦或人工智慧在決策選定上總是遵從一個中心思想:風險最小,收益最大。但唯有一種決策,是只有人類自身才做得到而且可以承擔:風險很大,收益更大。放眼未來,無論機器人替人類處理多重要的工作,但最終的決策必然還是得由人類去做,到那個時候,你是否有觀測、衡量、承擔風險的能力,就是與機器人最不一樣的地方。
學會問,鼓勵問「為什麼」
以上是我對於因應未來時代,人類該具備何種能力的一些想法。
而奇點大學另一位創校者戴蒙迪斯,也曾經對這個問題,提出他的答案。
他在成為一位父親之後所發表的文章:〈下一個世代在指數型時代所需要的特質)「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Needs to Thrive in Exponential Times」,點出了幾項重點:「熱情」「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維」。前三點基本上接近我所提到的「創意」「哲思」與「大膽」,只是戴蒙迪斯又拆得更細,而每一個特質實際上都是引導一個人走向創意、哲思與大膽之路的先決條件。
至於最後一點的「批判性思維」,被戴蒙迪斯認為是最重要的能力,他說:「在一個滿是意見相左、矛盾對立、空口無憑、亂寫標題、負面新聞和錯誤資訊充斥的時代,你必須要學會批判性思維,才得以從一堆雜訊中找到對的訊號。」他認為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為困難的一課。
而批判性思維該怎麼訓練?我想人們得試著重新培養問「為什麼」的勇氣。
這世界沒有什麼是想當然耳的事,自然也沒有什麼是無法改變的。而對於那些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戴蒙迪斯的建議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盡可能認真地思索、看待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因為那正是他在試著運用正萌生發芽的批判能力的時候。
唯有擁有更多會問為什麼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和下一個世代,才有可能在這個資訊充斥、科技領頭的時代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放膽射月!全球最聰明大學「奇點」教我的事》內容介紹:
圖片提供/先覺
分享進入奇點大學,參與一個「影響10億人」的計畫,不但是一次挑戰自我、探索未知的旅程,更是找尋台灣的機會和未來的取經之旅。因此,葛如鈞鼓起勇氣,消滅所有質疑的噪音,前進「奇點」。在那裡,他看見瘋狂、體驗大膽。
作者:葛如鈞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臺大資訊工程學博士、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博士後研究員。
2014年自Google與NASA合辦,號稱「全球最聰明大學」的奇點大學夏季課程畢業,亦是奇點大學開辦以來首位就讀的台灣人。2014年10月應「2014商周創新之夜」邀請登上小巨蛋舞台,對著台下萬名聽眾分享就讀奇點大學的經歷,與他眼中的未來世界。
2015-09-21 16:27:18 聯合新聞網 文/葛如鈞(大學教師)
前為作者。圖片提供/先覺
分享
一分鐘認識奇點大學
知名未來學家雷.柯茲威爾曾經預言,人工智慧將在2045年超越人類擁有的能力,而這個交會點,他稱之為「奇點」。
他認為這將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為了不讓進步的科技回過頭來吞噬人們的幸福,人類該預先做好準備,妥善應用這些未來科技,於是他與知名創業家彼得.戴曼迪斯創辦「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並獲得Google與NASA贊助,試圖集結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解決「人類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吉曾如此評價奇點大學:「如果我還是學生,這裡就是我夢想的學習之地。」
備妥你的「奇點力」
自從我從奇點大學回來,經常會在「奇點臺灣」這個臉書粉絲團,發表我觀察到、閱讀到的指數型時代新知,包括人工智慧在24小時之內,從不會玩電玩遊戲「瑪莉兄弟」到完全破關、美國第一台合法運送藥品的無人飛行器已經上路、第一屆全美無人機大賽冠軍出爐,他是個澳洲人、人類史上第一架橫越大西洋48小時不落地的全太陽能飛機順利降落中繼站、人工智慧電腦解出人類生存的目的等,還有,谷歌現在不只可以搜尋,還會「做夢」了!
在這樣的指數型時代下,人類的生存之道是什麼?當很多事,電腦、人工智慧、自動機械都做得比人類要好,我們存在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變?工作的形態是否需要轉變?下一代的教育是否需要重新開始探討?現在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技能才得以在2045年—奇點大學校長柯茲威爾口中「電腦將超越人腦、擁有意識」的那一年—這樣工作、那樣生活,進而改變世界?
在奇點大學就讀時,我便不時思考這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具體思維、能力,會是下一世代的人類所必需具備的?當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可以將幾乎一切都做得比人類更好的時候,當機器人可以設計甚至能夠製造機器人,而那些機器人又能夠替人類服務、解決問題的時候,人類的基本價值又該回到哪裡找尋?
我不停地觀察與思索,後來歸納出一組答案,也在許多演講場合分享這個結果。我的答案是:「創意」「哲思」與「大膽」。這三個層面,將是次世代的孩子們所必需擁有的核心價值與能力。我把它們通稱為「奇點力」(因為是人類到達科技突破點:奇點時,所需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務必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我認為機器的創造或創意,在短時間內大概還沒辦法做得比人類更好。賈伯斯說,「創意,就是連結看似無關的點,創造出全新的圖形,創造價值。」機器或人工智慧的「大腦」當中,確實有著無窮盡的知識和思考「點」,但要連結哪些看似無關的許多點,又如何連結成前所未有的圖形(也就是創造物),這部分對電腦或人工智慧來說,或許還有些難度。機器創造或機器創意,又或者更具像地說,機器人藝術家、設計師,大概短時間—15到20年內—還不會出現。之後的發展很難說,但短期內創造性的事物,還是人類的強項。看看賈伯斯如何催生iPod,電話轉盤、白色陶瓷、數位音樂、1.8吋的超微型硬碟,這些資料電腦都有,機器人也都知道,但要如何選用、配置,人類還是比機器人更能理解人類的感受。
再來,是成為一個具有哲學思辨能力的人。
在很多演講的場合中我都會提及,要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得累積許多看似無關的經驗,進而幫助自己創造新事物。具體而言,就是成為一個「涉獵很廣的人」;然而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對於成為涉獵廣泛、博學,進而能夠創造或創新的人有興趣。因此,還有第二條路,可以在30年後的指數型未來求生—成為一位涉獵不廣,但卻鑽研很深的人。
如果你喜歡一件事物,那就深入地去了解它,去理解自己為何喜歡這件事物,別人為何喜歡或不喜歡,這件事物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有沒有變得更好或更壞的可能?舉例而言,如果你喜歡閱讀,就把閱讀這件事發展到極致,如果喜歡《紅樓夢》,那就想辦法讓自己變成《紅樓夢》的專家,甚至更誇張一點,如果你特別喜歡《紅樓夢》裡的一句話,那麼就深入鑽研這一句話,成為這一句話的專家!這種深入研究、具有哲學思辨、情理思考的工作,電腦一樣不見得做得比我們好,在短暫的20~30年間,要出現電腦或人工智慧的哲學家,或許還沒那麼容易。
關於「做一個具有哲學思辨能力的人,並深入地學習、研究一樣事物」這個觀念,可能會讓許多年輕人有所誤解:如果我很喜歡打電玩遊戲,那是不是就可以一直玩,玩得非常深入、著迷?我所謂地深入、長期地做一件事,是指每深入一些,你就能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智識上的發現;每深入一層,都能呈指數型態地得到更多啟發與收穫。這樣的累積和成長,並不是一直打電玩或去夜店能夠得到的。
最後,是成為一個大膽的人。
我經常說,不是每個人都對於成為一個涉獵很廣的人,或是深入思考的人有興趣。這時候,你還有最後一個選擇,那就是成為一個大膽的人。
其實電腦或人工智慧在決策選定上總是遵從一個中心思想:風險最小,收益最大。但唯有一種決策,是只有人類自身才做得到而且可以承擔:風險很大,收益更大。放眼未來,無論機器人替人類處理多重要的工作,但最終的決策必然還是得由人類去做,到那個時候,你是否有觀測、衡量、承擔風險的能力,就是與機器人最不一樣的地方。
學會問,鼓勵問「為什麼」
以上是我對於因應未來時代,人類該具備何種能力的一些想法。
而奇點大學另一位創校者戴蒙迪斯,也曾經對這個問題,提出他的答案。
他在成為一位父親之後所發表的文章:〈下一個世代在指數型時代所需要的特質)「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Needs to Thrive in Exponential Times」,點出了幾項重點:「熱情」「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維」。前三點基本上接近我所提到的「創意」「哲思」與「大膽」,只是戴蒙迪斯又拆得更細,而每一個特質實際上都是引導一個人走向創意、哲思與大膽之路的先決條件。
至於最後一點的「批判性思維」,被戴蒙迪斯認為是最重要的能力,他說:「在一個滿是意見相左、矛盾對立、空口無憑、亂寫標題、負面新聞和錯誤資訊充斥的時代,你必須要學會批判性思維,才得以從一堆雜訊中找到對的訊號。」他認為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為困難的一課。
而批判性思維該怎麼訓練?我想人們得試著重新培養問「為什麼」的勇氣。
這世界沒有什麼是想當然耳的事,自然也沒有什麼是無法改變的。而對於那些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戴蒙迪斯的建議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盡可能認真地思索、看待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因為那正是他在試著運用正萌生發芽的批判能力的時候。
唯有擁有更多會問為什麼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和下一個世代,才有可能在這個資訊充斥、科技領頭的時代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放膽射月!全球最聰明大學「奇點」教我的事》內容介紹:
圖片提供/先覺
分享進入奇點大學,參與一個「影響10億人」的計畫,不但是一次挑戰自我、探索未知的旅程,更是找尋台灣的機會和未來的取經之旅。因此,葛如鈞鼓起勇氣,消滅所有質疑的噪音,前進「奇點」。在那裡,他看見瘋狂、體驗大膽。
作者:葛如鈞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臺大資訊工程學博士、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博士後研究員。
2014年自Google與NASA合辦,號稱「全球最聰明大學」的奇點大學夏季課程畢業,亦是奇點大學開辦以來首位就讀的台灣人。2014年10月應「2014商周創新之夜」邀請登上小巨蛋舞台,對著台下萬名聽眾分享就讀奇點大學的經歷,與他眼中的未來世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