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響/破技職迷思 需企業投入
2015-09-21 01:42:10 聯合報 張鐸/樹德科大研發處副研發長兼創新育成中心主任(高雄市)
我國技職教育一直有個迷思,那就是「市場導向」。技職校院之發展由教育部主導,檢討與國家經濟發展、人才規畫及相關政策導向是否相違,編列經費補助,使其成為優質的人才「產出端」,滿足「用人端」的需求。

我國技職教育的規劃,一直都是教育部單方面在依循國家經濟發展方向,未曾見過企業參與規劃技職人才需求,企業也未曾承擔過技職人才培育的相關經費。不似德國的雙軌教育,企業分擔培訓技職人才的經費高達總經費的七十三%,而公部門僅負擔廿七%。(例如二千年德國技職教育總經費二○九億歐元,企業分擔一四七億歐元,技職學校分攤六十二億歐元)我國教育部只得承擔「作育英才」壓力,編列經費,思索可能的方式,單方面期望能為企業培育英才。

早年台灣技職教育培育眾多優秀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功臣,但那時的技職人力多在高職畢業即投入職場,跟德國一樣。但十五年前台灣捨棄了高職、專科教育,全面升級為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原本高職是教授企業所需的基礎技能,改為著重升學考試,就業年齡也跟著延後。

我國技職人才規畫及相關政策跳脫不出「市場導向」迷思,教育部亦無主導系所方向之強制力,更無法要求企業像德國一樣共同投入、營造技職人才培育的新環境。能看到的戲碼,就是以有限經費補助(配合學校的自籌款),為國內技職教育盡心力。

解套之法,或可參考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模式,真正做到產學緊密結合的技職教育。唯有企業共同參與,共同出資、共同規畫課程;否則單方面由科大教授們(都是一般大學研究所畢業)以執行教育部計畫的方式,揣摩企業需求,很難產學緊密結合。

產學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學生入校前即知道畢業後會去哪工作,而不是畢業前還對職場茫然無知。近年教育部擴大辦理「產業學院」契合式人才培育專班,以「準員工」方式依合作廠商需求培育學生,畢業後獲廠商留用;經費由教育部出,人才給企業用。然而,執行的還是教育這一端,產業界依然是被動,雖然計畫書中要求企業要錄用八十%的計畫案學生,但他們有如場外裁判,等著看你的表現。

筆者建議:一、公部門與企業共同分擔技職教育責任。二、技職教育應於企業與技職學校之間合作推動。三、務實致用技職教育體制,應在企業與技職學校執行。四、技職教育的責任不應只是教育部,還應包含經濟部、勞動部與內政部。

技職教育的好處,對企業而言,可確保下一世代合格的員工、低員工培訓成本、可主導技職訓練的內容與體制;對政府而言,可提供不續讀一般大學的人員技職訓練、企業投入可減輕政府預算負擔、可獲得參與發展國家級職訓標準的夥伴。

唯有企業加入技職教育行列,主導技職教育的實務實習、課程規畫,破除「市場導向」的迷思,我國技職教育才能真正落實,才不會有技職生臨畢業還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才不會讓企業淪落到場邊當裁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