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海洋台灣 教育播希望種子
2015-09-15 01:24:57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每逢夏日,總會聽到各地出現青少年戲水溺斃、釣客被海浪捲走等不幸事件。長年以來政府將海洋視為國防禁地;而每次遇到水上事故,就採取「堅壁清野」措施,禁止民眾接近危險水域。
相對於此,日前電影《夢想海洋》在高雄愛河畔,別開生面地舉行水上獨木舟特映會,鼓勵民眾親海、愛海,與認識四面環海的台灣。尤其夢片作者蘇達貞教授透過海洋活動推廣,經由大學等課程,號召師生與眾人以獨木舟航行台灣近海,為海洋教育播下希望種子。
台灣四面環海,但民眾不但對於約一千二百公里的海岸線不熟悉,對於台灣是全世界少有四季如春,可隨時近山、親水的概念也相當模糊,往往無法善加保護與利用國內廿一條主要河川、五十多條次要河川的自然資源。長期的海防法制下,人民對於「海洋」陌生,變成保守、只關心生活周遭,安逸過日子的內陸國民心態。
同樣是海島國家的紐西蘭等國家,海洋教育是正規教育之一環,從小透過教育培養「親近海洋」。許多中小學會安排水上活動,包括海洋認識、游泳、水上求生、操作帆船、划獨木舟等。這些都屬學校課程,收費低廉,且常有家長與志工協助!
許多來台的老外多會提到台灣擁有許多適合衝浪、浮潛與划獨木舟的島嶼。曾有一位駐台使節,常利用假日從事獨木舟航海活動,從金門、北海岸、東部外海到墾丁等。相對於這些外國友人的獨具慧眼,我們卻視而不見,忘了海洋就在隔壁。
上述國家不論透過河流、湖上或海上進行求生訓練,教導的不僅是游泳,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求生與援救同伴,尤其「求生」是從學會翻船開始學習自救,過程不在游泳或操舟的技巧,而是培養孩子如何鎮靜地與海洋、河川共處,如何面對大自然中學習謙卑、認真與合作的態度,如何尊重水中生物與其和平相處,不是去競爭或征服。
國內也有少數類似的偏遠學校,如貢寮福連國小,透過藍海策略,將海洋納入學校,將課程融入大自然,透過實際體驗,從中培養自信與能力,也超越了都市孩子竟日在才藝班、網上低頭族的限制。類似上述蘇教授倡導的嚮往海洋等活動,關鍵在執政者能否在政策上理解海洋,在教育中包含海洋的視野。
公告版位
- Sep 15 Tue 2015 11:23
擁抱海洋台灣 教育播希望種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