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見隨機砍人/誰在量產「鄭捷們」
2015-07-22 02:02:36 聯合報 李劍非/東吳、世新法律系兼任講師(台北市)
「隨機殺人」又來了!據報導,嫌疑人在北捷中山站內持刀傷人;同日新北三峽某國中生亦揮砍行人,媒體稱其欲模仿鄭捷。

類似案件發生後,網路上不免有謾罵死刑廢除者之聲音,問題是,我國已有死刑,為現況辯護對於防範案件發生並無助益。吾人更該探討是什麼導致事件頻生。除了各案嫌疑人之背景,以及複雜的社經、教育與政治因素等,我不禁懷疑,與這些事件難脫關係者,會不會是日漸背離專業的媒體們。

自鄭捷案發生後,不時可看到報導捷運各式紛擾,有人酒醉揮刀、揮舞滅火器,以及要脅放火燒捷運等。每個案件的「嫌疑人」都是鄭捷嗎?

如本月初有少年搭乘手扶梯下樓時遭人割傷案件,多家媒體第一時間即以北捷疑似發生隨機殺人案報導宣揚,事後經澄清該案僅為碰撞割傷案,無涉隨機殺人;又比如年初媒體報導「納米比亞殘奧鐵餅季軍,搭北捷遭打頭濺血」,讓人以為又有人在捷運內隨機攻擊,而事後證實是肇生於當事人口角。

這些案件中有多少是媒體創造出來的「鄭捷們」?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媒體不再於報導中使用「嫌疑人」、嫌疑人沒有緘默權,媒體成為其傳聲筒?而又從何時開始,我們一面罵媒體報導不可信,卻又完全對於媒體給我們的「鄭捷們」照單全收?

網路時代的來臨,誠如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所言:「又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因人人皆媒體,傳統媒體為維持其特殊性,逐漸注重報導之「即時性」、標題之「誇張化」,以及內容之「直白化」。教育、思辨或批判功能,再也不是重點。

問題是,當媒體失去專業與品質時,我們還需要此種機構嗎?現代媒體如欲維持其存在正當性,至少需堅守以下原則:一、所有報導均應基於查證後方得報導。揣測是讀者的反應,不應成為報導手法。二、報導宜中性,呈現已知事實,不應渲染或誇飾。媒體應報導爭議,但不應蓄意「創造」爭議。三、媒體內部應建立機制,鼓勵優質報導,抑制逾越分際之內容。

只有停止創造「鄭捷們」,迎回久違市場對於媒體的期待:專業及品質,社會才得以安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