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天才 痛苦問人生意義

【聯合報╱鄭正博/退休教師(高雄市)】
2014.07.23 02:12 am

劉源俊教授昨天投書檢討我們在科學奧林匹亞競賽裡的「成就」該有所醒思;例如由教授組成培訓營,志在得獎而不是培養科學的好奇心、思考力與創造力等,就顯得畸形。

我有長期的輔導經驗,早就發現科學尤其是數學的才能很容易在早期顯露出來,卻忽略這個天才也是人,也有廣泛的興趣與志業,以致學校與家長太早逼他們朝已顯現的才華發展,反而讓這個高手不能根據自我的認知做自由選擇,看似受到更好的照顧,其實倒要說他們是更早受到禍害。

我就曾遇到數學能力超強者,因為老師與家長早就幫他設定未來的志趣,以至來問人生意義,痛苦可想而知。當時我就深深感覺像企業或政治等的「天才」,他們的才華沒那麼具體,學校與家長也不那麼容易看出來,難道就不該從社團活動或其他種途徑讓他們發揮或嶄露頭角?理工科論文因為容易顯示發表的數量,教育部就肯大量給錢、升等,看似數字管理,其實膚淺得讓人批評。果然現在出問題了,應知道看問題更該周延吧?

許多明星高中有科學班,集中培養固然沒有錯,問題是教育心態正常嗎?許多科學成績好的人,也許志在當醫生,未必真喜歡科學,但學校或同學理所當然認為科學班自然該負責每年的科學競賽,就經常遇到反彈。

科學人才只能用科學班培養嗎?理想與現實差很多吧?東亞文化缺乏真正理性思維,西方原是希望透過競賽提升研究興趣,那是他們的真正「食材」,我們由於科舉文化的傳統意識還在,將佐料當主菜,可能整盤都香辣過度。這裡需要檢討的是整個文化問題,比賽好成績看看就好,培訓營最好回歸教育主軸,否則不要也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