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統參選人需要拿出經濟牛肉
2015-07-18 02:00: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7月以來經濟情勢頗不平靜。希臘債務危機治絲益棼,短期緩解仍有長患;大陸股市暴起暴落,甚至出現近半掛牌企業暫停交易,迄今元氣未復;台灣6月出口衰退13.9%,不但已是「連五黑」,更是近六年來最大跌幅。這些問題有短期原因,也涉及許多結構性的長期隱憂。馬政府任期只剩十個月,勢將著重於應付短期問題,因而長期隱憂的化解,有賴新領導人拿出對策。

過去40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演化至今,多數生產製造的資源配置,都以出口海外市場為主要考量,因而對國際貿易的波動高度敏感。自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底歐債危機相繼爆發以今,歐美市場的需求起起伏伏,主因景氣基本面未顯著改善;希臘債務危機的干擾,自然會讓歐盟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的需求更加保守。影響所及,今年以來我國出口連續衰退,6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13.9%已很驚人,對中國大陸出口減幅更大,達17.1%,對美國出口年增率則由正轉負,減少8.2%。

對大陸出口持續下滑,很多人歸因於當地「紅色供應鏈」的茁壯,減少自台灣進口的需求。這個原因或為其一,但大陸本身的貿易成長力道明顯走弱,也可能是關鍵。例如大陸3月時出口年增率即為-15%,4月時縮小為-6.4%、5月時再收歛至-2.5%。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第1季自南非、巴西及澳洲等主要礦產原料供應大國的進口值,各月減幅均在二成以上,反映整體生產製造動能的下滑程度可能超乎預期。7月以來的陸股風暴既是看淡經濟成長力道,恐怕也將衝擊內需市場。

簡單的說,無論是因為買主看緊荷包減少消費,或是琵琶別抱改買別家,台灣近期的貿易表現不容易找到樂觀的理由;更甚者,即使全球景氣逐漸改善,也不能解決台灣產業結構不上不下的根本問題;隨著各種顏色的供應鏈日趨完整,勢將持續擠壓台灣的貿易空間。

這一系列問題早已出現徵兆,我們也不斷警示,但因只是一點一滴累積醞釀,並未真的爆發,也就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況下一年拖過一年。

例如,大家都知道對大陸貿易及投資過於集中,就算不考量兩岸關係的政治風險,也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但經過民進黨、國民黨分別執政的16個年頭,無論政府採取何種政策立場、推動何種分散市場的作為,集中度問題持續存在,顯示這應是產業按照市場法則自然形成的結果,更似乎與民眾的統獨傾向無關。那麼,政策要如何抗衡市場法則,以引導貿易及投資反方向而行,以降低集中度?

再者,要降低產業受全球景氣的影響,大家都知道要朝加大創新內涵、促進產品升級、落實市場區隔及發展內需市場等方向轉骨,但一樣不分藍綠執政,十餘年來貿易依存度依舊,是方法不對還是口號多於行動?

又如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其對台灣經貿發展有關鍵意義,大家似乎也有高度共識,但對於包含美國豬肉、日本食品標示等所謂「入場券」要如何付款、又如何在開放與食安間取得平衡,也鮮見政府員說清楚。

以上這些經濟問號,因為近日國際時事發展而受到關注,更深層的問題如產業缺工但年輕人失業、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對競爭力的影響、外人投資不足而本國資金卻不斷流出等結構性問題,都已形成必須面對的長期危機。

兩岸議題固然重要,也是人人都有興趣、都能談論的話題,但負責任的領導人不應只是創造話題,更應端出更多明確、具體且合理的經濟發展藍圖及政策,讓台灣人民能以「牛肉」而非「口號」決定投誰一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