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數中外企業 看好合資企業發展
2015-06-24 04:33:12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普華永道23日發布一項報告顯示,成立合資企業與戰略聯盟仍然是被中外企業相當看好的在華經營策略。

中新社報導,該報告題為《示好中國企業:在華開展中外商業合作的期望、面臨的陷阱及成功因素》,由普華永道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撰寫。報告對來自中國等九個國家和地區涉及20個行業的300名企業高管進行了調查。

報告稱,有76%的國外受訪者和70%的中國受訪者目前正計畫在華開展合作(即成立合資企業或聯盟)。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在中國開展合作前景「良好」,甚至「極好」。

普華永道中國購並交易增值服務合夥人何為分析說:「成立合資企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合作雙方要從合作伊始就對建立合資企業的戰略目標達成共識。另外,設置適當的管理層架構,明確雙方的出資份額,以及雙方董事會的全力支持,這些因素都將大大增加合資企業成功的概率。」

該報告的一項重要發現是合作各方在市場應變能力等方面的兼容度越發重要。它已取代「關係」或人脈成為國外合作方重點關注的要素。如今,他們要尋找的合作夥伴需要具有能夠互相兼容的品牌和組織文化。

然而,對國內外合作方而言,建立合資公司所需的高昂成本及日益增加的複雜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該報告還發現,外國投資者較他們的中方合作者而言更關心合資企業的成敗,而中國投資者則往往更關注合資企業能否使他們獲得相關技術和研發能力。但雙方一致認為,如果無法設定一致的策略,或者不具備解決文化和企業價值觀差異的能力,合資企業的成功就無從談起。


浙3年2400億 造37特色小鎮
2015-06-24 04:33:12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特色小鎮是創客夢想起飛的地方,浙江計畫三年內對包括夢想小鎮在內的首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對象投資2400億元,圍繞單個產業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

中共國家工信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在「2015浙商大會」上表示,中小企業創新動力足,就業容量大,應成為特色小鎮企業的主要形態。

今年浙江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被列入省政府2015年重點工作,浙江計畫三年創建100個特色小鎮,日前公布了首批37個特色小鎮名單。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說,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行政地域劃分,不是行政區劃單元,是指相對獨立於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據悉,特色小鎮定位聚焦於資訊經濟、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7大產業,首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包括旅遊產業8個、歷史經典產業7個、高端裝備製造6個、時尚產業5個、資訊經濟產業5個、金融產業4個以及健康產業2個,計畫三年投資2400億元,預計2017年可實現稅收收入190億元。

翁建榮說,特色小鎮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的引導主要是規劃和基礎配套,真正的建設主體是靠企業來投資的。浙江鼓勵大量的企業,包括省內外企業參與特色小鎮的建設,特別是歡迎浙商回來建設特色小鎮。

朱宏任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充分的就業和服務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支撐,中小企業在其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重要的是,浙江也對各小鎮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土地方面,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任務的,浙江按實際使用指標的50%或60%給予配套獎勵。在財政方面,特色小鎮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後,其規劃空間範圍內的新增財政收入上交省財政部分,前3年全額返還,後2年返還一半給當地財政。


浙商500強放榜 物產集團居首
2015-06-24 04:33:12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據日前發布「2015浙商全國500強」顯示,包括浙江物產集團、娃哈哈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在內的500家企業共同創造5.07兆元財富,較去年4.42兆增加14%,再創歷史紀錄,其中,浙江省物產集團依然以2144.8億元總營收領先群雄。

從此次發布數據來看,上榜企業依然集中分布在杭州、寧波和紹興幾個經濟強市,今年的數量分別是杭州157家、寧波85家、紹興53家,相比去年的150家、82家和51家都有所增長。

總體來看,綜合類(82家)、機械設備(62家)和建築建材(57家)是榜單中企業數量最為集中的行業,這與歷年來的情況基本保持一致。但今年名單中,房地產的企業數量從去年的35家下降到31家,醫藥生物的企業數量從去年17家增加到20家,電腦、通信、電子、休閒服務等更多細分行業的企業數量在增加。

近年來,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經濟在浙江勢頭迅猛。在今年榜單中,呈現出來的中小企業增長趨好以及新增大量上市公司中,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漢鼎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迪安診斷、杭州桑尼能源等都是在「互聯網+城市建設、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能源」等方面具有優勢。

而盾安控股集團、眾泰控股集團、聖奧集團、萬馬集團等一大批傳統製造業的浙企已紛紛投入「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為主導的下一輪商業變革,向數位化方向轉型。


陸薪資年年漲 還是找不到人
2015-06-24 04:33:12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專題報導
廣東省今年2月宣布,從5月1日起東莞等二類城市的最低工資從每月人民幣1,310元提高到1,510元,增幅達15%,但年年調漲薪資的大陸,依舊缺工不斷,台商表示,缺工已成為常態,「大陸年輕人可是很會挑工作。」

一家經營餐館的台商表示,招工是一年比一年難,而且現在應聘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餐廳做服務員,不僅一日三餐不固定,而且還很耗費體力,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吃不了苦,做的人就越來越少,這些找工作的人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也實在猜不透。

立在這家餐廳在門外的招聘牌子上,內容寫著「招聘服務員,薪資3,300到3,600元(約新台幣1.7萬到1.8萬元),固定月休四天等字樣,與東莞當地其他餐廳薪水水平相比,高出500到800元(新台幣2,550元到4,080元),儘管如此,餐廳還是面臨一直招不到人的窘境。

台資廣州元大拉鍊有限公司總經理柯權倫表示,目前沒經驗或是沒技術的普通工人,底薪是2,500起跳(約新台幣1.3萬元),不含加班和五險一金;要是專門修機器的技術工人,底薪則是5,000元(約新台幣2.5萬元),也是不含加班費和五險一金「很難找的到年輕人進來上班,跟我的都是十幾年的老員工。」

根據廣州市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2月公布的「廣州市高校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意向報告(2014)」顯示,廣州市大學生在選擇行業時有偏重性,像是商業、公家單位、學校、金融和電腦是選擇的熱門行業,而農業、運輸、旅遊和製造業偏低。

報告指出,其中希望從事商業和金融的選擇次數占到35.7%,想進入學校和公家單位的占到了30.1%,相比之下,想從事農業、製造業和運輸的僅有11.9%,由於太過於挑剔,也造成了所謂「求職難」的問題。

陸稅費比山高 台商二代不接班
2015-06-24 04:33:11 經濟日報 記者賴錦宏/專題報導
面對工資上漲,五險一金繳足,利潤下降,台商被逼迫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利潤微博,又苦又累,勞資糾紛不斷,珠三角台商二代普遍不願接班。在東莞寮步、南城和厚街,因二代不接手,台商把公司結算,返回台灣養老的非常普遍。廠房不是轉租就是待售,手中僅剩土地。

「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台企面臨的稅和費非常大。」中山合一電子元件公司董事長吳連助1989年就來到中山,他說,現在工資是20年前的十倍。此外,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8以上一直下滑到今年最低的6.02。社保、堤圍(意指修建堤防費用)、教育附加,如果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低於在職職工總數1.5%,還要交費,這塊一年就要200多萬元。2013年又增加工會基金,比例為工資2%,一年又不見36萬元。

吳連助說,稅、費負擔重是中山很多台企面臨的問題。每年光稅、費等要占營業額3%以上,台企普遍毛利率只有3%至4%。台資企業近幾年增資擴產的已經很少,企業不獲利,不可能增資和擴產。台企感覺費用越來越多,沒有減少的跡象。增資擴產面臨各類難題。

中山台商協會秘書長葉律松是中山和欣燈飾公司總經理,七年前買地準備擴產變頻LED,雖然已經出了土地證,但由於不能滿足規劃驗收,土地證改了三次,至今仍未過規劃關。他說:「我們做得非常辛苦」。

鑒於中山和珠海相鄰,自澳門拱北海關到中山坦洲只有20分鐘,地理位置優越,地產前景可期,吳連助從2002、2003年就開始買土地。「當時很便宜,一畝地標售還不到人民幣10萬元,現在早超過100多萬元,而且買不到了!」

大廠也落難 台商「連根式」出逃
2015-06-24 04:33:11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專題報導
紅遍大陸鄉鎮,每三個人,就有兩人用過的「丁家宜」洗面乳,是台商莊文陽一手催生的大陸平價日用品品牌。

經營15年後品牌老化,莊文陽痛下決定轉賣,不到三年就宣告收攤。「丁家宜」潮起潮落,正反映百萬台商登陸投資逾20年的現狀,大陸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台商無法轉型升級,正在消失中。

「很心酸、很不捨。」莊文陽說,在90年代登陸投資創立「丁家宜」品牌,賣出大陸防曬油第1大品牌,男士保養品市占高居第2,面膜銷售第4大,打造從零到百億身家的創富傳奇。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但從2008年後,「丁家宜」銷售就從兩位數的增長逐步下滑,開始深陷品牌老化的宿命。莊文陽很清楚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市場和品牌都會世代交替,但是我沒有去做橫向的延伸。」沒有推陳出新去延伸產品附加價值,「丁家宜」被後來者超越,很快走向沒落,莊文陽最後決定賣公司回台。

自創豪門(PROMAN)、小YG等內衣品牌的青島台商、大統紡織董事長許利雄,登陸投資24年後,最近語出驚人透露,兩年內就要把工廠結束!

「我賣一件人民幣90元,陸廠殺低價競爭只賣9元」,經營環境每況愈下,許利雄說,跟他一樣想關廠的台商比比皆是,家具、成衣、製鞋、傳統電子等產業都將「連根式」出逃,他估計,製造業台商關廠潮兩年內將湧現高峰。

但許利雄強調,台商是計畫性退場,不是惡性倒閉,他打算關廠後設備轉賣給陸幹的小工廠,「只有製造生產轉包出去」,自己守住微笑曲線的品牌服務、專利技術的高端,跳出紅海競爭。

台灣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張大為認為,大型台商獲利正在惡化,中型台商獲利持續在谷底掙扎,至於絕大多數小型台商營運則面臨存亡關頭。

面對中國大陸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轉型壓力,各地台商人人自危,不知道下一個關廠又會是誰。

台商遇四面埋伏 全線大撤退
2015-06-24 04:33:10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專題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台商,曾經在大陸打造輝煌的經營王國。但世界經濟情勢丕變,大陸挑戰日增,台商上演大撤退或大遷移。本報製作系列,探討台商消失危機及絕地逢生的新路徑。
「今年招工反而好招,因為工廠都快沒了」前東莞台協會長張漢文苦笑著說,以前只要別人知道你的工廠在東莞,一定會豎起大拇指說,在東莞真了不起,賺不少錢,「現在知道你在東莞就會說,你還沒有死啊?」

來到台商製造業的大本營珠三角,梅雨季節讓路上逛街的行人變少了,工業區的冷清情況卻像一股寒流,來得又急又猛,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

台企聯總會長郭山輝在台商端午節座談中說,中國大陸面臨維持GDP成長率的保七戰,加上當地罷工事件頻傳,勞動法規日趨嚴格,環保要求也提高,今年是台商在大陸發展最嚴峻的一年。

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商近年投資大陸的件數及金額逐年下滑,2011年投資件數575件,2014年只剩388件,2011年許可的投資金額131億美元,2014年只剩98億美元。

中華徵信所調查,從2013年起,台商從大陸撤資開始慢慢發酵,2013、2014年已持續兩年中大型企業登陸投資是零獲利或虧損占比達60%以上,加上小微企業,換言之,有近八成的台商實際是處於虧損狀態,虧損迫使台商消失。

2014年,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降至7.4%。今年,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增長7%左右,並進入一個「新常態」。

大陸今年5月出口金額衰退2.5%,且前五個月中,就有四個月出口金額是負成長。

張漢文指出,現在聽到台商工廠裡有1,000多人被視為是大廠,「以前東莞製造業興盛的時候,1,000多人的工廠只是個小廠。」

上千人的台商大廠大都面臨社保補繳問題而苦不堪言,今年3月在廣東中山的欣錩鞋業,就有近1萬名員工因不滿補繳住房公積金而罷工,裕元鞋廠在今年3月也因調整員工工作內容,而引發200多人的罷工事件。

工安及環保規定趨嚴也衝擊台商的經營,去年昆山發生台商中榮金屬爆炸案造成250人死傷,昆山發動工安大檢查,台商一度大量停工受檢,昆山並嚴格執行工安規定,讓台商積極加裝各種安全設備,台商說,添購一台有毒氣體過瀘器至少要人民幣500萬至1,000萬元,汙水處理器一台要人民幣500萬元,一般中小企業根本負擔不起,只有倒閉或遷廠。

大陸新「環境保護法」今年上路是讓台商消失的重要因素,新環保法提出對汙染者採按日連續處罰等機制。

以上海為例,上海環保局今年前五個月作出行政處罰案件881件,年增長45%;處罰金額人民幣5,015萬元,年增56%。

東莞台協會法律顧問、律師張旭中指出,「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將於7月1日上路,新的環保法在對違法企業增加按日連續處罰的措施,企業超標,環保部門可直接限產或停產,情形更嚴重者可以採取查封或扣押。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他指出,「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明定,企業如果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環境事件,除了按照直接損失的30%處以罰款,還可以責令關閉。對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處人民幣100萬元罰款,對造成特大環境事件的處人民幣300萬元罰款,對主要負責人和負直接責任的人員,處上一年度從該單位取得的收入50%的罰款。

紅色供應鏈是台商的新危機,劉偉立是佛山煜豐機械經理,也是台商二代,公司主要生產拉鍊設備、模具等,主要為全球的製造類企業提供設備,他發現到客戶群發生變化,原本以歐美、台灣為主的外資客戶,近三年多了東南亞、中東及大陸客戶,就連大陸本土中小企業也在積極下單採購新設備。

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