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名人堂/預防傳染病與癌症 疫苗助力大
【聯合報╱陳建仁】
2014.06.24 02:58 pm
疫苗問世年分表
製表/陳建仁傳染病與人類之間存在著永不止息的戰爭,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策略。
疫苗是針對細菌或病毒等傳染病原,製造成可使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的生物製劑;施打及接受疫苗的過程就稱之為接種。疫苗(vaccine)一詞源自於愛德華.金納在1796年所發明的牛痘。Vacca是「牛」的拉丁字。人類接種牛痘後,可以產生天花的抗體,預防接種者感染天花。路易.巴斯德為了紀念愛德華‧金納的重要成就,建議以vaccine來統稱針對不同傳染病原所研發製造的疫苗。
牛痘疫苗 最先問世
疫苗接種可藉著提升集團免疫力與減少傳染源,來降低其他未感染者受到傳染的風險,對於傳染病的防治和公眾健康的維護有極重大的貢獻。儘管利用接種疫苗而加以撲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但有許多傳染病在實施疫苗接種後,病例數已經大幅減少,例如小兒麻痺、B型肝炎和麻疹。較早期的疫苗問世年分,是指研發製造成功的年分;近20、30年來,則是指臨床試驗證明有效或取得上市許可證的年分。
歷史上最先問世的疫苗,是用以對抗天花的牛痘疫苗(1796年),有許多疫苗在19或20世紀陸續問世(見表)。是否針對特定傳染病實施全面預防接種,必須考慮該傳染病的嚴重度與致死性、感染力與傳染途徑、治療方法有效性與成本效益比;也必須考慮到疫苗的有效性、副作用、可接受性、供應量和成本效益比。
種痘規則 撲滅天花
台灣的疫苗接種工作相當先進,民眾配合程度很好,普及率也相當高。台灣早在1906年就訂定「臺灣種痘規則」,開始全面接種牛痘。但在1920年仍然發生天花流行,導致240人死亡,1929年制定的「種痘法」,規定每個人都必須攜帶「種痘證明書」以備查驗,無證明書者必須追加接種。1955年,台灣已經撲滅天花,比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全球撲滅天花,早了24年,台灣在1982年停止接種牛痘。
黃卡記錄 補足漏失
台灣在1958和1963年分別引進小兒麻痺的沙克疫苗和沙賓疫苗,並於1966年實施全國幼兒沙賓疫苗接種。雖然小兒麻痺新發個案逐年減少,但在1982年仍然發生小兒麻痺流行,共有1024名肢體麻痺病例, 98人死亡。未曾接種、未按時接種、疫苗未維持冷藏保存都是爆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1983年開始推動「預防接種記錄卡(黃卡)」,以及小學入學前補足漏失接種的工作。1984年小兒麻痺野生株病毒已經在台灣絕跡,1996年台灣成立小兒麻痺根除證明委員會,嚴格調查後證實台灣已無小兒麻痺病例,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完全根除小兒麻痺。
三麻一風 加強接種
台灣在1968年引進麻疹疫苗,並在1978年實施全國新生兒麻疹疫苗接種計畫。麻疹新發個案逐年減少,但在1985年仍然發生麻疹流行,共有2219名病例,97人死亡。自1991年起,開始實施「三麻一風計畫」,加強小兒麻痺、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的預防接種工作。從2001年以來,每年的麻疹發生率大多數低於百萬分之一,而且大多數非輸入病例,都有與輸入病例接觸的既往史。換句話說,台灣已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麻疹」的標準。
為了防治B型肝炎所造成的肝病死亡,台灣自1984年起實施全球最早的全國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1984年7月至1986年6月,以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婦女所生的新生兒為接種對象,1986年7月以後以所有新生兒為接種對象。
疫苗防癌 成功案例
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台灣B型肝炎預防接種30年效益」的論文指出,接受預防接種的出生世代,不僅B型肝炎帶原率顯著下降,新生兒猛爆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死亡率更大幅下降。這項以疫苗來預防癌症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帶動了利用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來預防子宮頸癌的最新發展。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聯合報╱陳建仁】
2014.06.24 02:58 pm
疫苗問世年分表
製表/陳建仁傳染病與人類之間存在著永不止息的戰爭,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策略。
疫苗是針對細菌或病毒等傳染病原,製造成可使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的生物製劑;施打及接受疫苗的過程就稱之為接種。疫苗(vaccine)一詞源自於愛德華.金納在1796年所發明的牛痘。Vacca是「牛」的拉丁字。人類接種牛痘後,可以產生天花的抗體,預防接種者感染天花。路易.巴斯德為了紀念愛德華‧金納的重要成就,建議以vaccine來統稱針對不同傳染病原所研發製造的疫苗。
牛痘疫苗 最先問世
疫苗接種可藉著提升集團免疫力與減少傳染源,來降低其他未感染者受到傳染的風險,對於傳染病的防治和公眾健康的維護有極重大的貢獻。儘管利用接種疫苗而加以撲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但有許多傳染病在實施疫苗接種後,病例數已經大幅減少,例如小兒麻痺、B型肝炎和麻疹。較早期的疫苗問世年分,是指研發製造成功的年分;近20、30年來,則是指臨床試驗證明有效或取得上市許可證的年分。
歷史上最先問世的疫苗,是用以對抗天花的牛痘疫苗(1796年),有許多疫苗在19或20世紀陸續問世(見表)。是否針對特定傳染病實施全面預防接種,必須考慮該傳染病的嚴重度與致死性、感染力與傳染途徑、治療方法有效性與成本效益比;也必須考慮到疫苗的有效性、副作用、可接受性、供應量和成本效益比。
種痘規則 撲滅天花
台灣的疫苗接種工作相當先進,民眾配合程度很好,普及率也相當高。台灣早在1906年就訂定「臺灣種痘規則」,開始全面接種牛痘。但在1920年仍然發生天花流行,導致240人死亡,1929年制定的「種痘法」,規定每個人都必須攜帶「種痘證明書」以備查驗,無證明書者必須追加接種。1955年,台灣已經撲滅天花,比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全球撲滅天花,早了24年,台灣在1982年停止接種牛痘。
黃卡記錄 補足漏失
台灣在1958和1963年分別引進小兒麻痺的沙克疫苗和沙賓疫苗,並於1966年實施全國幼兒沙賓疫苗接種。雖然小兒麻痺新發個案逐年減少,但在1982年仍然發生小兒麻痺流行,共有1024名肢體麻痺病例, 98人死亡。未曾接種、未按時接種、疫苗未維持冷藏保存都是爆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1983年開始推動「預防接種記錄卡(黃卡)」,以及小學入學前補足漏失接種的工作。1984年小兒麻痺野生株病毒已經在台灣絕跡,1996年台灣成立小兒麻痺根除證明委員會,嚴格調查後證實台灣已無小兒麻痺病例,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完全根除小兒麻痺。
三麻一風 加強接種
台灣在1968年引進麻疹疫苗,並在1978年實施全國新生兒麻疹疫苗接種計畫。麻疹新發個案逐年減少,但在1985年仍然發生麻疹流行,共有2219名病例,97人死亡。自1991年起,開始實施「三麻一風計畫」,加強小兒麻痺、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的預防接種工作。從2001年以來,每年的麻疹發生率大多數低於百萬分之一,而且大多數非輸入病例,都有與輸入病例接觸的既往史。換句話說,台灣已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麻疹」的標準。
為了防治B型肝炎所造成的肝病死亡,台灣自1984年起實施全球最早的全國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1984年7月至1986年6月,以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婦女所生的新生兒為接種對象,1986年7月以後以所有新生兒為接種對象。
疫苗防癌 成功案例
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台灣B型肝炎預防接種30年效益」的論文指出,接受預防接種的出生世代,不僅B型肝炎帶原率顯著下降,新生兒猛爆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死亡率更大幅下降。這項以疫苗來預防癌症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帶動了利用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來預防子宮頸癌的最新發展。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