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塑膠杯盛裝飲品…幼童性早熟
2015-06-01 02:42:57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灣的手搖飲料店大多使用塑膠杯材質裝飲品,少有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但成功大學研究發現,塑膠材質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塑化劑會造成女童性早熟等問題。 記者程宜華/攝影
分享成功大學團隊耗時三年,完成國內第一個塑化劑讓幼童性早熟的研究,發現幼童體內塑化劑多來自飲食;特別是塑膠容器盛裝熱食、加熱食物包覆保鮮膜,塑化劑含量暴增五至十倍;吃一個用塑膠容器裝的微波便當,加一杯五百CC塑膠杯飲料,就超過一天塑化劑耐受量。
塑毒有多可怕?國外多項調查顯示,塑化劑恐造成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國內則無相關的調查研究。成大團隊耗時三年,完成國內第一個相關研究,證實塑化劑對女童性早熟確實有影響。

臨床發現有女嬰剛出生就胸部隆起的現象,團隊推測是受母體影響;以往女性大約十二、三歲才有初經,現在不少女童八、九歲就有,甚至還有六歲女童就有初經,影響正常發育,塑毒「危害」讓人擔心。

主持這項研究的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會影響性早熟的原因,包括基因、環境、肥胖、飲食、壓力及性接觸等,其中環境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塑化劑與環境荷爾蒙(例如雙酚A)。

團隊從門診過濾七十一名二至八歲性早熟女童進行研究,發現身體並沒明顯病變,但多數胸部已開始發育,因情況嚴重給予荷爾蒙抑制治療,希望能把初經延後到十二歲。

還有一名女童六歲就有月經,因年紀太小不會自行處理,常沾得到處都是,其他幼稚園的孩童看到女童衣物染紅,都相當驚訝,以為她受傷。

研究人員到這些個案家中訪視,發現有名早熟的女嬰與父母同房,床頭櫃上擺滿香水,整個房間香氣四溢,而塑化劑是香水常見添加物;另名女童住家開塑膠廠,平常在廠內生活。

「多數個案每天都喝用塑膠杯盛裝的茶飲、豆漿」,李俊璋表示,幼童體內塑化劑多來自飲食,研究顯示以塑膠杯、碗、袋裝熱食,會使塑化劑溶入食物的量增二到三倍。

讓研究人員感嘆的是,他們建議家長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給孩子裝食物,對方反問「那早餐要吃什麼?」「不喝泡沫紅茶很難過」。

目前坊間流行香精,李俊璋表示,香精要靠大量定香劑來穩定香味,定香劑就是塑化劑,「愈香塑化劑愈多」,諸如香水、洗髮精、沐浴乳、乳液等,有香味的,所含塑化劑可能經由呼吸或皮膚吸收。

他也提醒,電線的塑膠皮只要約卅八度就會散出塑化劑,因此電器未使用時不要連接插座。空氣中的塑化劑吸附在微粒上,會沉降地面,幼兒爬行時恐怕手上沾附,如再吸吮手指,就可能會吃下大量塑化劑。image


塑化劑刺激性早熟 成大找出關鍵!
2015-06-01 02:42:58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南市前年四月起手搖杯禁用保麗龍材質,不少知名手搖飲料店配合改用塑膠杯,但成大研究顯示,塑膠杯材質恐溶出塑化劑。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塑化劑對幼童的影響顯而易見,但家長往往輕忽,團隊居家調查時,發現性早熟個案幾乎每天都要喝杯塑膠杯茶飲,令人搖頭。
李俊璋指出,團隊針對卅名性早熟的女童進行研究,發現孩子停止喝塑膠杯飲料,並在居家日常中避免接觸塑化劑,才一周時間,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大幅下降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效果顯著。

成大環境醫學所博士生陳重羽表示,國外從一九三三年就開始研究塑化劑造成孩童性早熟的現象,其中男女比例大約是一比十,女童情況特別嚴重,但塑化劑為何會造成孩童性早熟?一直是個謎。成大研究團隊找出了原因,主要是塑化劑會刺激人體神經元「kiss 1」,分泌特殊蛋白質「kiss peptin」,刺激腦下垂體分泌黃體激素,造成第二性徵,包括胸部、生殖器發育。這項研究成果是全球首例。

李俊璋表示,臨床研究顯示,男童的性早熟多數是腫瘤或是腺體異常造成,但女童性早熟在過去找不到明顯的病變。隨著時代進步,環境中的塑化劑愈來愈多,團體花三年時間,希望找出塑化劑與女童性早熟關聯的解答。

研究針對成大門診的七十一名性早熟女童,測量體內塑化劑濃度,發現塑化劑愈濃,「kiss peptin」的濃度愈高,體內黃體激素等雌激素的濃度也愈高,性早熟的情況愈明顯。而這些個案的塑化劑濃度大約是一般女童的一點二倍至二點四倍。

團隊為研究解決之道,從七十一名性早熟女童中,再挑出塑化劑濃度較高的卅人進行居家研究,要求家人配合一周內不讓孩子接觸塑化劑,包括不喝塑膠杯飲品、不用塑膠容器盛裝食物、避免接觸香精等。研究結果發現,經過這樣的控制,女童體內的塑化劑一周後,明顯下降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陳建仁:值得做動物、人體試驗
2015-06-01 02:42:59 聯合報 記者黃筱雅/台北報導
曾以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塑化劑與乳癌有關的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對於成大的研究,值得進一步進行動物及人體試驗。

陳建仁指出,人體的荷爾蒙接收器,可接收人體內自然產生的荷爾蒙,使性器官成長,但環境中有些化學物質與荷爾蒙類似,人體接觸這些環境荷爾蒙後,便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影響性器官發展。環境中有約七十種人造化學物質屬於環境荷爾蒙,在農藥、芳香劑、塑化劑等成分皆有發現。

女童性早熟…普遍長不高
2015-06-01 02:43:00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成大塑化劑相關研究人員指出,女童性早熟,會影響正常生長、發育,普遍身高較矮,同時也會增加未來罹患乳癌等婦癌的機會,更會影響青少年時的社交與行為表現。

成大研究團隊成員陳重羽指出,女童提早性成熟,會影響正常生長發育,一般孩童應該在國小五、六年級時長最快,但性早熟孩童因為提前發育,該長高時卻不長高,生長板提前閉合,因此身高普遍較矮,多數女童身高頂多一百五十公分上下。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四年前爆發塑化劑事件時,不少家長相當擔心影響孩子的生殖器,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但事實上塑化劑不只存在於黑心食品裡,生活中四處可見,卻因為沒有立即的危險性,因此民眾不會重視。

而根據國外研究,性早熟也會使成年後罹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機率增加,應該與體內的荷爾蒙混亂有關。

更重要的是,性早熟會增加行為問題,研究顯示,由於身體較早發育,會較早接觸到「性」,偏差的機會增加,且可能因為遭到同儕的恥笑、排擠,影響到心理發展,根據國外的統計,性早熟的女性,發生酗酒、使用毒品及接觸暴力的機會都比一般女性多。

杯裝熱豆漿…塑化劑下肚
2015-06-01 02:43:00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塑化劑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最主要是來自各類的塑膠容器,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舉例,早餐店常使用塑膠杯盛裝熱豆漿及熱米漿等,民眾每天喝一杯,就喝進大量塑化劑。

專家表示,即使台灣針對塑膠容器有塑化劑溶出標準值,但如果不能落實稽查,民眾仍可能大量吃進體內。

李俊璋表示,塑化劑事件後,民眾關注到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各類塑膠容器與保鮮膜等,成分有改進,強調耐熱、不釋出,但有許多的塑膠物品仍可能釋出大量的塑化劑。

而塑化劑是PAEs化合物的總稱,其中包含多種成分,諸如DEAP、DBP、BBP、DEP及DMP,除了塑膠產品外,生活中許多含有香氣的生活用品也含有塑化劑,例如美髮慕絲、洗髮精、護手霜、指甲油、髮膠、香水、體香劑、美髮噴霧、乳液、沐浴乳、髮膠等。

塑化劑也是很好的水、油混合劑,油漆內會大量使用,家中如有木材裝潢,表面塗擦此類溶劑會釋放到空氣中。

此外,許多電器、電線的外殼是塑膠材質,也會因為溫度而長期釋放塑化劑,無法察覺。

嬰幼兒食器 禁四種塑化劑
2015-06-01 02:43:00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塑化劑事件後,已加強對塑膠類食品容器的規範,三歲以下嬰幼兒使用的食品器具及容器,不得添加塑化劑「鄰苯二甲酸脂類」等四種塑化劑。

食藥署已在民國一○二年修訂「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針對三歲以下嬰幼兒使用的食品器具及容器,要求不得添加鄰苯二甲酸脂類(DEHP)、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及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等4種塑化劑;嬰幼兒奶瓶也不得添加含雙酚A的塑膠材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