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坑沒自來水 居民:像三等國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04:55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內門報導


image
內門烏山坑一帶居民沒有自來水可喝,里長林忠順(右)與鄰長林見草(左)手中的杯水就是來自後方農塘,飄散濃濃的腐臭味。 記者徐白櫻/攝影
分享高市內門區烏山坑住戶迄無自來水,居民抽取農塘水當民生用水,去年全台各地乾旱斷水引發居民恐慌,申請自來水裝管補助又遭否決,每戶得自行負擔高達94萬元。居民悲嘆,住在山上宛如三等國民,又沒能力搬走,期盼政府協助。
自來水公司七區管理處副理洪文正表示,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補助的延管工程必須交由委員會審核,內門光興里只有14戶申請裝設管線,每戶成本要94萬元,已超過60萬元底線,建議增加牽管戶數以降低成本,未來還是有機會獲得補助。

高雄雖是院轄市,山區仍有無自來水地區,內門地質特殊屬惡地形,因全區地下水匱乏,無法鑿井取水,部分居民仰賴農塘蓄水,既是農業用水也是民生用水,若久旱未雨,居民必須四處找水。

光興里烏山坑約有10處蓄水農塘,14鄰與15鄰的10幾戶居民從農塘抽水,洗澡、洗衣、洗菜全靠飄散土壤腐臭味的農塘水,飲用水則需購買桶裝水,一桶20公升10塊錢。

受不了缺水之苦,烏山坑去年申請「自來水延管工程補助」,總經費1300萬元,日前接獲水公司通知未通過評比的公文,讓居民陷入愁雲慘霧。光興里長林忠順說,大家都靠老農津貼生活,若沒有政府補助,「實在喝不起自來水」。

「去年缺水,一桶水從10元漲至20元,後來才恢復原價」,14鄰鄰長蕭永義說,平日獨居用水量不大,一周買2、3桶水喝,但今年已83歲,不知還能載水載多久。

15鄰鄰長林見草住家也是堆滿塑膠水桶,他說,子女返家會順便買水,家中至少存放20個桶子裝水;住在土角厝內,一年農作物收成沒幾萬元,有能力的人早已搬走,山上只剩下搬不走的人,感嘆「要有自來水,原來這麼難!」

廢桌椅變彈珠台 導遊鳳山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04:55 聯合報 記者劉星君/鳳山報導


image

曹公國小報廢椅子再利用,經全校師生合作打造為彈珠台,學童們玩得超開心,從中認識鳳山舊城。 記者劉星君/攝影
分享鳳山區曹公國小今年校舍改建,學校將報廢桌椅木材再利用,全體師生動手做「曹公國小鳳山城彈珠台」,並設計遊戲課程,讓學童認識鳳山舊城故事。
校長彭連煥說,學校師生齊心合力做彈珠台,老師與阿木司工作室製作主要架構,四至六年級學童負責完成檯面景點裝飾物,保留早年童玩工藝、舊校舍身影,以鳳山手繪地圖為底圖,將飲食、古蹟、工藝、老城等景點作立體裝置,教師針對不同課程設計遊戲,藉遊戲過程介紹鳳山在地文化。

六年級學童李其峰負責切割「城牆」,他說,廢棄木材也能再利用成為新物品,了解「愛物惜物」的重要性。六年級劉桓瑋說,他負責雕割學校校徽,學習雕刻技巧;六年級許煜祥說,他裁切「東便門」,門的城牆柱子不小心就會斷掉,「要慢慢熟悉」,剩下的木材也製作成鑰匙圈,有效廢物利用。

image

曹公國小師生製作彈珠台。 圖/日青創藝提供
分享
image

曹公國小師生製作彈珠台。 圖/日青創藝提供
分享
image
曹公國小師生製作彈珠台。 圖/日青創藝提供
分享
古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百年屏東糖廠 大煙囪還在 只是變矮…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04:55 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image
屏東糖廠保留9公尺高的大煙囪遺跡,讓很多屏東人特別懷念。 記者翁禎霞/攝影
分享屏東糖廠已關廠多年,高達70公尺的煙囪也於2003年拆除,很多人以為大煙囪早已夷為平地,其實台糖保留了9公尺遺跡,見證台灣糖業歷史,近來偶有民眾前往參觀,莫不驚呼「原來大煙囟還在呀」!
屏東糖廠迄今已有百年歷史,過去台糖廠區內有2座大煙囪矗立天際,其中糖廠煙囟高70公尺,建於民國26年,另一座紙漿廠的煙囟高60公尺,建於民國63年,2座大煙囟一度成為屏東平原的地標。

後來糖廠、紙漿廠相繼關廠,地方文史工作者曾奔走保留大煙囟,但2座大煙囟還是在2003年走入歷史,僅保留9公尺高的遺跡,為歷史作見證。

台糖人員透露,糖廠煙囟當年是以耐火磚一塊塊堆砌而成,70公尺的高度將近20層樓高,是市區最顯眼的地標之一,可惜因為老舊乏人維護,基於安全考量才拆除。

歷經多年演變,如今台糖園區內的住宅區成為高級住宅區,而糖廠早已走入歷史,台糖屏東區處僅保留辦公室仍在運作。

事實上,屏東糖廠及屏東紙漿廠土地廣達86公頃,被視為市區最黃金的綠帶,最近縣府才認養紙漿廠9公頃土地進行綠美化,希望在台糖園區成就一處綠色公園。

目前園區內有5幢歷史建物、5輛保存完整的五分車、還有台糖文物館、大煙囟遺跡可供參觀。台糖屏東區處表示,進入園區雖不收費,但必須登記,團體事先申請才會提供解說。

姊弟開餐廳 供餐給家鄉長者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04:55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霧台報導


image
柯菊華(左)、柯智雄姊弟經營霧台餐廳,每月捐3%盈餘,供餐照顧部落老人家。 記者蕭雅娟/攝影
分享屏東縣霧台鄉46歲柯智雄和姊姊柯菊華1年前在部落開設霧台餐廳,他們母親過世時受到族人幫忙,昨天逢餐廳周年慶,招待40多名老人家用餐,未來每月再捐出3%盈餘做公益,供餐給部落長者。
有20多年廚藝的主廚柯智雄說,回想20歲那年母親過世,部落老人家伸出援手,當時就立下心願,有朝一日要分享愛,回饋部落。多年來他在台北、屏東等當廚師,也曾經失敗過,在谷川大橋通車後,遊客日益增多,他決定回到部落開店,「有能力了,於是舉辦愛心餐會招待長輩」。

姊姊柯菊華原從事護理工作、也是魯凱族族語教師,並參加戲劇班,藝人陳子強是戲劇班導演,昨天陳也受邀出席擔任餐廳的公益愛心大使。

霧台餐廳昨烹煮吉拿富和糯米糕等在地菜色,滿足長輩味蕾。餐廳表示,每個月將捐出盈餘的3%做公益,盈餘1萬元就捐出3千元,回饋部落,供餐給老人家,每年還會在豐年祭和聖誕節舉行愛心餐會,也藉此機會喚起部落年輕人回饋部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