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須早日走出模糊疑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02:15 聯合報 黃丙喜/台科大管研所教授(台北市)


蔡總統自認在兩岸關係上已盡力展現善意,中國大陸卻堅持「九二共識」底線,無法接受維持現況的「模糊容忍度」。雙方互動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定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風險智商的觀點值得兩岸共同思考,避免擦槍走火。

風險智商是指準確判斷一種新風險的能力,以有效區分必須規避和必須冒的風險。它的一句名言是:在知道和不知道之間,風險如期而至。我們對有些事情並不知道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正是這種模糊的難忍度,增加了風險決策的陷阱。

模糊容忍度是指將模糊性情境感知轉成威脅性風險的認知程度,而其類型包括:新奇(一段時間的新情況)、複雜(要做什麼及如何做不很清楚)和不能解決的情況。以此套用在當前兩岸關係上,台灣對於維持現況保持的新觀望,甚至懷有大陸會心隨境轉的新期望。複雜性方面,大陸雖然關閉了政府協商的管道,但會不會因此失去台灣民心?實在不容易拿捏。台灣對大陸經濟倚賴程度很高,固然高唱新南向政策,但成效如何也在未定之天。至於不能解決的模糊情況,兩岸政府結構和決策體系存在著根本差異,只能相互體諒,否則也很難容忍。

如何避免模糊難忍度的決策失誤呢?首先得確認它和「不確定難忍度」的不同。不確定難忍度適用於對未來負面事件的憂慮,模糊難忍度則是對此時此地刺激的反應。然而,兩種難忍度都被視為引發威脅或者焦慮的起源。因此,決策者和社會大眾很容易將所有不適當的結果歸咎於不確定性的表相,加上兩岸關係在美日推波助瀾下,心理因素更密切相關,極易火上加油。

閉合需要是心理學家提出對模糊難忍度的解方。渴望得到答案的程度如果十分強烈,任何答案,那怕是錯誤的答案,都比維持一種不知所措的模糊狀態要來得好。反之,如果不確定的力量勢不可擋,人們就會樂於接受新觀點。而集體迷思卻是兩岸決策體系難以克服的障礙。

兩岸關係,完全有把握?還是完全不確定?知道其間的風險認知差異已不容易,做起來更是難上加難。民共兩黨何妨深切了解為何維持現狀難獲共識,換人換了情緒恐怕正是模糊難忍度的罩門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