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辦公室午茶 凸腹肥臀幫凶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
2014.06.01 11:10 am
炸雞排加梅子綠茶、起司蛋糕加黑咖啡、蜜糖土司加鮮奶茶,你要選哪一道?下午茶時光是許多人生活的小確幸,但歡樂的背後可能潛藏健康危機。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市售的炸雞排大概480大卡,半糖梅子綠茶約120大卡,加起來約有600大卡,所以吃掉一份炸雞排加梅子綠,雖然心情舒暢,所得到的熱量卻很驚人。
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天天下午茶,肚子、大腿、臀部都是最容易發胖的地方。骨盆球達人RURU老師表示,坐在辦公桌時,肚子其實是沒辦法消化的,因為消化系統都擠在一起,所以肚子容易變大。另外,久坐也是臀部變大的主因。以下是辦公室下午茶危機的大幫凶:
1.團購
黃淑惠表示,因為大量購買比較便宜,於是很容易受同事煽動,尤其數量差一點時就會加買湊足,不小心買很多後,不只在辦公室吃,回家繼續消耗,不知不覺吃得過量,尤其爆米花、薯條都是團購明星商品。
2.辦公室零食
Google公司免費提供零食給員工享用,結果發現每個員工進來工作後都增加了五公斤,於是公司把巧克力放在不透明的罐子、水放在視線可及範圍、飲料放在冰箱的最下層,結果發現喝水的人明顯增加,吃巧克力的人明顯變少。
3.邊看臉書邊吃飯
統計分析指出,臉書在中午發文是最容易讓人按讚的時候,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邊吃午餐邊看臉書,而當眼睛注視螢幕時,嘴巴吃東西就沒有感覺,也比較不會有飽足感。
4.吃午茶不吃正餐
RURU老師表示,有些人覺得正餐的熱量好像很多,所以不敢吃,但卻未察覺下午茶吃一點點熱量就很高,甚至超越正餐的熱量。
▇下午茶健康吃
水果穀片優格 提神醒腦
下午茶文化讓不少人吃得過量,平常晚下班的人可能下午吃一頓,下班後再吃一頓。黃淑惠建議,晚下班的人可以把下午茶當正餐好好地享用,下班後補充青菜或水果就好。
黃淑惠表示,若想在午後提神,建議以水果當作下午點心,可提供維生素B及維生素C,提升體力和精神。總之,下午茶的原則就是熱量不能太高,因為那是點心不是正餐;要提供足夠的纖維素和維生素,讓下午工作的體能及精神狀態更好。例如天然穀物片、米果、米香、地瓜、黑木耳飲、蔬菜棒、天然水果、無糖優格等。
【更多內容請上健康日記官網、健康日記FB】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 字級:
名人專欄/老祖宗的肥胖論
【聯合報╱張耀懋】
2014.06.01 03:32 pm
張耀懋
聯合報醫藥新聞組組長
報系資料照胖瘦,在這個年代,幾乎要等於死生大事了。
這在遠古很難想像。在尚未有農耕、食物儲存觀念前,糧食不足才是正軌,一睜開眼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覓食。即使在人類開始有文明後,糧食不足是常態,肥胖反而被認為是好事;人類就是長期在食物供應不穩定的世界裡演化出來的,生存之道就是把吃進肚的能量儲存起來,以備挨餓,就像白白胖胖是多福壽的意思。
但是,要找到人類的肥胖史,還真的不容易,因為目前可以從考古出土的骨骼、牙齒中去推測人的身高、壽命;卻很難推測體脂肪量,因為脂肪很難形成化石,有時只能從圖畫遺跡去揣測人類體型的變化。
雖然肥胖是富貴象徵,在上古時期,甚至是貴族階層才享有的體態;不過,老祖宗們對肥胖還是早就有了戒心。中醫典籍《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素問——奇病論》謂:「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素問》,是現存華文典籍最早的中醫理論《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素問,就是黃帝與大臣間就一些基本問題問答的意思,本書約在戰國時期完成,也有一說是西漢年間成書;大抵推算,中華民族應至少在兩千年前,甚至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注意到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了。
在西方,西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的時代,就對胖瘦有直接觀察:「驟死的現象,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見。」以現代公共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幾乎就是以觀察法完成一個重要的流行病學概念:胖子較瘦子容易突發性的死亡。對照目前已證實的體重過重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概念,其實,兩千多年前的觀察歸納結果,已經很精準了。
對於肥胖,古希臘人更進一步提出減肥的概念:吃飯的時候要不停晃動。從現在醫學角度觀察,晃動可以燃燒熱量,又一邊吃一邊搖,吃少動多,看起來一定可以減肥了。不過,當時提出這個想法,其實與少吃或多動一點關係都沒有。其理論基礎是人體內有四種體液,若四種體液分布平衡了,則身體就健康了;食物就是補充這四種體液的關鍵要素,所以一邊吃一邊抖的原因是,可以搖勻體內各種體液的分布,讓補充進來轉換的食物,在轉換體液後,可以均勻地分布,身體自然就可以健康,形態也就長得更均勻,不會太胖了。
更有趣的是,希氏時代還鼓勵胖子:放心大膽地吃肥肉。因為他們認為,吃膩了就不愛吃了,這看來和現在盛行的「吃肉減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波氏時代的論述較像是心理減肥法。現代的吃肉減肥則是墊高吃肉的總量,以排擠澱粉與醣類的食用量;也就是說多吃肉少吃飯,由肉類的蛋白質和脂肪提供熱量,以減少醣類所提供的熱量。兩者的理論基礎有很大差異。
以此推算,中西對肥胖的觀察都至少有兩千年以上。人類社會體系,有了組織,有了制度,也有了階層;也逐漸意識到肥胖帶來的問題。
其實,肥胖,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並具有完整定義的病理因果關係,其實還不到一個世紀,愈接近現代,也愈火紅。
(諮詢: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劉士永)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
2014.06.01 11:10 am
炸雞排加梅子綠茶、起司蛋糕加黑咖啡、蜜糖土司加鮮奶茶,你要選哪一道?下午茶時光是許多人生活的小確幸,但歡樂的背後可能潛藏健康危機。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市售的炸雞排大概480大卡,半糖梅子綠茶約120大卡,加起來約有600大卡,所以吃掉一份炸雞排加梅子綠,雖然心情舒暢,所得到的熱量卻很驚人。
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天天下午茶,肚子、大腿、臀部都是最容易發胖的地方。骨盆球達人RURU老師表示,坐在辦公桌時,肚子其實是沒辦法消化的,因為消化系統都擠在一起,所以肚子容易變大。另外,久坐也是臀部變大的主因。以下是辦公室下午茶危機的大幫凶:
1.團購
黃淑惠表示,因為大量購買比較便宜,於是很容易受同事煽動,尤其數量差一點時就會加買湊足,不小心買很多後,不只在辦公室吃,回家繼續消耗,不知不覺吃得過量,尤其爆米花、薯條都是團購明星商品。
2.辦公室零食
Google公司免費提供零食給員工享用,結果發現每個員工進來工作後都增加了五公斤,於是公司把巧克力放在不透明的罐子、水放在視線可及範圍、飲料放在冰箱的最下層,結果發現喝水的人明顯增加,吃巧克力的人明顯變少。
3.邊看臉書邊吃飯
統計分析指出,臉書在中午發文是最容易讓人按讚的時候,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邊吃午餐邊看臉書,而當眼睛注視螢幕時,嘴巴吃東西就沒有感覺,也比較不會有飽足感。
4.吃午茶不吃正餐
RURU老師表示,有些人覺得正餐的熱量好像很多,所以不敢吃,但卻未察覺下午茶吃一點點熱量就很高,甚至超越正餐的熱量。
▇下午茶健康吃
水果穀片優格 提神醒腦
下午茶文化讓不少人吃得過量,平常晚下班的人可能下午吃一頓,下班後再吃一頓。黃淑惠建議,晚下班的人可以把下午茶當正餐好好地享用,下班後補充青菜或水果就好。
黃淑惠表示,若想在午後提神,建議以水果當作下午點心,可提供維生素B及維生素C,提升體力和精神。總之,下午茶的原則就是熱量不能太高,因為那是點心不是正餐;要提供足夠的纖維素和維生素,讓下午工作的體能及精神狀態更好。例如天然穀物片、米果、米香、地瓜、黑木耳飲、蔬菜棒、天然水果、無糖優格等。
【更多內容請上健康日記官網、健康日記FB】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 字級:
名人專欄/老祖宗的肥胖論
【聯合報╱張耀懋】
2014.06.01 03:32 pm
張耀懋
聯合報醫藥新聞組組長
報系資料照胖瘦,在這個年代,幾乎要等於死生大事了。
這在遠古很難想像。在尚未有農耕、食物儲存觀念前,糧食不足才是正軌,一睜開眼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覓食。即使在人類開始有文明後,糧食不足是常態,肥胖反而被認為是好事;人類就是長期在食物供應不穩定的世界裡演化出來的,生存之道就是把吃進肚的能量儲存起來,以備挨餓,就像白白胖胖是多福壽的意思。
但是,要找到人類的肥胖史,還真的不容易,因為目前可以從考古出土的骨骼、牙齒中去推測人的身高、壽命;卻很難推測體脂肪量,因為脂肪很難形成化石,有時只能從圖畫遺跡去揣測人類體型的變化。
雖然肥胖是富貴象徵,在上古時期,甚至是貴族階層才享有的體態;不過,老祖宗們對肥胖還是早就有了戒心。中醫典籍《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素問——奇病論》謂:「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素問》,是現存華文典籍最早的中醫理論《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素問,就是黃帝與大臣間就一些基本問題問答的意思,本書約在戰國時期完成,也有一說是西漢年間成書;大抵推算,中華民族應至少在兩千年前,甚至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注意到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了。
在西方,西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的時代,就對胖瘦有直接觀察:「驟死的現象,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見。」以現代公共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幾乎就是以觀察法完成一個重要的流行病學概念:胖子較瘦子容易突發性的死亡。對照目前已證實的體重過重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概念,其實,兩千多年前的觀察歸納結果,已經很精準了。
對於肥胖,古希臘人更進一步提出減肥的概念:吃飯的時候要不停晃動。從現在醫學角度觀察,晃動可以燃燒熱量,又一邊吃一邊搖,吃少動多,看起來一定可以減肥了。不過,當時提出這個想法,其實與少吃或多動一點關係都沒有。其理論基礎是人體內有四種體液,若四種體液分布平衡了,則身體就健康了;食物就是補充這四種體液的關鍵要素,所以一邊吃一邊抖的原因是,可以搖勻體內各種體液的分布,讓補充進來轉換的食物,在轉換體液後,可以均勻地分布,身體自然就可以健康,形態也就長得更均勻,不會太胖了。
更有趣的是,希氏時代還鼓勵胖子:放心大膽地吃肥肉。因為他們認為,吃膩了就不愛吃了,這看來和現在盛行的「吃肉減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波氏時代的論述較像是心理減肥法。現代的吃肉減肥則是墊高吃肉的總量,以排擠澱粉與醣類的食用量;也就是說多吃肉少吃飯,由肉類的蛋白質和脂肪提供熱量,以減少醣類所提供的熱量。兩者的理論基礎有很大差異。
以此推算,中西對肥胖的觀察都至少有兩千年以上。人類社會體系,有了組織,有了制度,也有了階層;也逐漸意識到肥胖帶來的問題。
其實,肥胖,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並具有完整定義的病理因果關係,其實還不到一個世紀,愈接近現代,也愈火紅。
(諮詢: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劉士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