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全球貿易烽火四起 台灣要先自保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4-07 00:1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外貿政策走向保護主義。在就任的第一年,美國主要是以威嚇的手段,要求各國開放市場並改善對美貿易失衡問題;另外也針對外國不公平貿易措施啟動調查。在今年這些調查結果陸續出爐,美國隨即展開具體的貿易制裁措施;其他國家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採取貿易反制措施。

全球貿易峰火四起,對於以外貿起家的台灣而言,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要面對各國強硬的貿易措施,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衝突,必然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及供應鏈;另一方面針對美國接踵而來且咄咄逼人的貿易手段,台灣並沒有什麼可以談判的籌碼,但卻不能沒有自保的手段。

面對未來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 台灣的因應方向可以分為幾個層面, 第一是針對其他國家的雙邊制裁措施,因為這些措施並不是針對台灣,對台灣有影響也有機會。以美國根據301條款調查結果,準備對中國大陸1,333項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以及中國隨後針對美國進口106類產品加徵關稅報復的案件為例。雖然在美中台三角貿易關係下,可能會減少台灣對中國大陸零組件以及半成品的出口,進而影響到台灣的產業供應鏈。不過由於加課關稅只適用於美中兩國,也會產生貿易移轉的效應而嘉惠台灣出口。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的項目中,台灣在化學、機械及資通訊等具有出口競爭力,可以藉此取代大陸出口,台灣應掌握此一機會。

由於美中貿易對抗短期不易休兵,在大陸營運的企業為了分散風險,必然會評估選擇第三地支援生產,此可促使台商轉回台灣生產,甚至外商轉單至台灣生產;此種為規避貿易障礙的投資型態,未來會成為外資重要的來源。所以政府應順勢調整招商政策,吸引台商及外資企業回台生產,並消除企業五缺的疑慮,提供更多的誘因,必須有完整的規劃。

其次台灣若是美國貿易措施主要的受害者,則政府必須要有更積極的作為,例如美國對太陽能電池的進口防衛案,台灣是最主要出口國;以及美國依據232條款,對鋼鐵及鋁類產品加徵關稅,台灣主要出口競爭的國家都得到豁免待遇,但台灣卻無法脫身。政府除了要求企業盡量滿足美方的要求以爭取豁免外,也應挹注更多資源,協助企業開拓更多出口市場。

另外政府也應因應各國經貿政策轉變,建構新的防護網,因為現有的措施主要是針對台灣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當中,例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受影響產業及勞工所提供的支援及調整方案。但是在美國的刺激下,未來各國所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影響程度會遠大於台灣本身的自由化;而且台灣區域經濟整合進展困難,未來排除台灣而新形成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於台灣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

基於此,如何針對受外國自由貿易協定及措施影響的企業及勞工,設計有效的轉型方案,以及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也應是優先考量的重點。

在這波貿易保護主義風潮下,也可看出新興及高技術含量的產業是保護的重點,此可由美國301條款直接指向「中國製造2025」項目而得到驗證 。許多國家也體認出降低貿易保護衝擊的根本之道,在於掌握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提升產業競爭力。所以各國未來會強化推動新興產業的力道,無論是工業4.0的深化,新興策略工業的提升,以及強化新型商業模式的應用領域,均是未來各國競逐的重點,在此方面已經有些落後的台灣,更應該急起直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