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問題/台灣燈會璀璨絢爛 缺少文化歷史元素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3-19 23:48聯合報 記者蔡維斌
台灣燈會剛落幕,每年花費數億元的燈會,璀璨眩目的聲光效果,雖滿足了視覺享受,但絢爛燈海觸目所及,多是卡通或西洋人偶,早年以忠孝節義為主題的花燈寥寥可數,忙著拍照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人能了解從漢唐宋明清沿傳下來的燈節意義,很多民俗典故在台灣燈會中消失。

提及燈會、踩街鬧元宵、小過年、猜燈謎,老一輩人的趣味故事總說不完,翻開元宵燈節史,從宮廷到民間張燈結綵,節慶歡愉熱鬧盛況遠勝於春節,北港花燈之所以令許多老輩人懷念,除了保有早年農村社會節慶盛況,古早味的花燈更深印在每個人心中。

花燈耆老說,花燈又名綵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於漢武帝於農曆正月15日在皇宮設壇祭祀,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之後結合宗教及民俗,漸演變到每年元宵夜,城鄉燈火通明,家家戶戶一律掛燈。

台灣燈會開辦以來,年年以當年生肖為主燈,尤其近年加入聲光科技,視覺觀感震撼,但小燈區的花燈或人偶、動物,多半已走現代風,早年花燈的忠孝節義故事,在泛泛燈海中消失。

燈師顏三泰認為花燈技術與時俱進,在所難免,但燈節的根源和台灣花燈的歷史,不應在五光十色的燈會中被熄滅,如果每年花費動輒數億元的燈會,少了文化骨架和歷史原味,10幾天的絢爛後,也終將如泡影消失在記憶裡,應增加更多文史元素。

花燈﹒台灣燈會﹒元宵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