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離歐陸 飛進英美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13 02:1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過去幾年來歐元區深陷歐債危機,各國厲行撙節政策更使經濟陷入停滯,使歐陸國家長期遭到英、美的輕視與批評。然而從英國去年6月的「脫歐」公投,11月美國川普勝選,加上英國的國會改選,美、英在多次選舉中都做出愚蠢且深具災難性的選擇,使本身陷入動盪;反觀歐陸各國,從奧地利、荷蘭、法國,到9月將舉行的德國大選,民粹派連連失利,自由派愈戰愈勇,政經情勢也從動盪回歸穩健。風水輪流轉,顯然不需要等十年。

英國堅持「硬脫」的首相梅伊於4月宣布提前改選國會,希望藉由選舉讓民眾賦予她更強的使命,以便她在與歐盟談判時進退自如,殊料選舉結果卻是自己「打臉」。無黨過半,國會懸空,新閣可能難產,梅伊更可能下台。英、歐談判即將於6月19日開鑼,英國究竟由誰領軍?戰略究竟是「硬脫」還是「軟脫」?以「倫敦之霧」來形容實屬再貼切不過。

英國未來無論是由誰出任首相,都將面臨三大危機。第一是民眾立場嚴重分歧,包括內向對外向,年輕人對老人,都會區對非都會區,民族主義者對統一主義者。第二是經濟益發艱難,通膨率升到三年來高峰,實質工資持續下降,國內投資不振;來自歐洲的技術移民減少,導致稅收與經濟成長下降。第三,英、歐談判即將展開,但政治人物並未認真準備如何因應「脫歐」帶來的痛苦,包括貿易萎縮,成長下降,移民減少,稅負加重,公共服務縮水,民眾也並未對這些即將來臨的艱難做好準備。

反觀歐陸各國,今年來擁歐盟、反民粹的勢頭益發清晰。3月荷蘭選舉民粹勢力首度受挫,極右派懷爾德斯雷大雨小,開高走低;5月法國總統大選由擁歐的中間派候選人馬克宏勝出,而且他領導的「前進黨」預料也將在6月11日及18日的國會改選中過半。展望9月的德國選舉,總理梅克爾的「四連霸」之路也是倒吃甘蔗。英國的政治困境與德國的長期穩定,及法國的撥亂反正,恰成強烈反比。

再看經濟表現,今年來也出現「歐長、英消」的逆轉局面。英國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已淪為七大工業國家之末,歐元區則成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重點,第1季經濟成長率不僅遠遠超英,還是美國的二倍。而且經濟復甦的勢頭相當普遍,長期疲軟的義大利、葡萄牙都出現逐季增長,西班牙、愛爾蘭更已經從「歐豬五國」之中除名。復甦的第一支腳是出口成長,並逐步擴散到消費與投資,經濟學者普遍認為這波復甦具有自我延續的品質。

更重要的馬克宏當選法國總統,及德國總理梅克爾連任的聲勢高漲,都為歐元區的經濟復甦清除了政治障礙。歐洲央行已經排除再降利率的可能性,並將經濟成長的風險由「偏下」改為「平衡」;貨幣政策的主要考慮已經不再是擴大寬鬆,反而出現是否應該「退場」的爭議。

經濟復甦的效應也開始反映在企業獲利與營收上,已公布第1季財報的大型歐洲企業中,淨利超出預估的比率達到十多年來的高點,加上政治風險下降,促使投資人大買歐股,歐股600指數過去數月來的漲幅已經趕上美國標普500指數;由於歐股之前的表現不如美股,因此歐股還可能有相當大的上漲空間。歐元對美元匯率也穩穩站上1.10以上,各大金融機構普遍放棄1:1平價的預測。

歐陸選舉持續正常,反映出與英、美之間的重大差異。歐陸各國經濟成長雖低,但貧富差距也相對較小,家庭負債較低,人民生活相對穩定。歐盟核心國家贏在選民清醒、明智且通情達理,已經建立了「不走極端」的文化與共識,現在也無須再因為政治憂慮而看衰歐盟並放空歐元。英國的選舉,美國川普政府的政治紛擾層出不窮,真正的「黑天鵝」風險已經遠離歐陸,英、美則成為動盪的核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