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教育M型化比財富M型化的危機更大
2015-06-13 01:53: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炎炎夏日,「考季」也是「烤季」。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出爐,多少目光集中於五A的話題,不外哪些明星學校出了多少五A和作文六級分的學生。但另方面,專家卻關心著英數成績「雙峰」的現象加劇,簡單說,就是很高分和很低分這兩端的學生人數都出現高峰;英數兩科竟有三分之一學生的表現待加強,數學非選擇題有十萬名考生抱了零鴨蛋。這正是一般人常聽說的M型化現象。

M型化,現在成了常識語彙,民眾甚至習以為常,好像社會裡本來就是有錢人很多,窮人也很多;高分學生多,低分學生也多。但道理絕非該當如此。一個發展均衡的社會,不管是家戶財富,乃至一般人的身高體重,多半呈現「常態分配」:兩極端的人數偏少,多數乃「普通人」落在中間位置,亦即表現出統計學的「鐘形曲線」。二十年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還以「鐘形曲線」為書名,探討美國社會中個人的智力和階級結構問題。除了會考成績,更嚴重的是,今年有三萬多名國中生因為畢業門檻提高而「畢不了業」,只能拿到修業證明。

不論是「朱門酒肉臭」或「路有凍死骨」,都應該只是少數的極端。半個多世紀來,台灣從均貧走向均富,曾有超過半數民眾自認是中產階級,那是財富分配「單峰」的鐘形曲線年代。但二十世紀末期的資本主義惡質發展,全世界都發生財富集中和財富剝削,M型化的「雙峰」現象出現,台灣也未能倖免,社會上漸有「中產階級不見了」,或集體向下沉淪的危機。以往在普通百姓之間,口袋有錢、沒錢的比較,差別也許只在吃牛肉麵或陽春麵之間。但現在,一個名牌皮包的價錢,動輒是大學畢業生月薪的好幾倍;精品店店員終其一個月勞動所得,買不起她所賣出的一件襯衫。

M型化現象對普羅大眾的打擊,與其說實質生活水準下降,不如說心理層面的「相對剝奪感」的加劇。也因此,社會瀰漫仇富心理,動輒號召出群眾上街頭,美國有「占領華爾街」運動,台灣則見無殼蝸牛抗議風潮再起。各國政府都為處理財富M型化問題傷透腦筋。

台灣教育出現學生成績M型化趨勢,這遠比財富分配的M型化更令人憂心。社會的貧富差距雖勢所難免,但教育以往被認為是「窮人翻身」的重要管道,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也使許多平民或貧家子弟得以懷抱「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夢想,力爭上游。陳水扁傳奇雖以貪腐入獄畫下不美麗的句點,但三級貧戶之子選上總統,仍是台灣民主史和教育史的重要事例。

如今,社會財富分配的M型化現象,顯然進一步侵蝕到教育,使學生成績也發生M型化的效果。並不是有錢人家小孩必然成績比較好,但所謂「資源多」的階層,使小孩的競爭力也贏在起跑點上。教改一改再改,政策目標往「平等化」邁進,包括多元化人學方案增加智育以外的其他學習表現列入甄選考量,「繁星」計畫讓偏鄉校園的優秀學生也有出頭管道。但台灣父母望子成龍的急迫心情造成民粹壓力,學生成績評鑑的手段在執行層面也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裂縫。在這種情況下,多元入學方案暗藏「多錢入學」的玄機,學生從才藝項目到社團服務、乃至面試服裝,都成家長投資較勁的場域;出題以活潑為名行刁鑽之實,偏離評量基本學力的主軸,讓補習成為必要之惡;縱然宣稱開辦十二年國教,也因「特色招生」之謂而替明星學校另闢悖離國民教育平等精神的蹊徑……。凡此種種,都讓有資源者更「有辦法」,無資源者更難翻身。

貧富差距拉大,政府用累進稅率、福利政策等作為,希望達成財富重分配的效果,降低M型化的負面影響力。但若財富和家庭階級的威力被複製於校園,則教育不再是促進階級流動的工具,反而成為階級「世襲」的幫凶。一旦教育失去平等的起跑點,偏鄉的孩子繼續受限於偏鄉的教育資源貧乏,明星學區、精英家庭的孩子繼續受保護於優勢的教育環境,則所有社會正義的口號將成泡影。

關心財富M型化的人,應更關心教育M型化的議題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