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成/關於恐龍的滅絕—遊戲規則的思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3 02:16 聯合報 羅智成


關於恐龍的滅絕,許多人都把帳算在多年前一顆隕石—可能是弄出了猶加敦半島西端那個海灣的那顆隕石頭上。可是,那場劇變後,還是有許多物種存活下來,為什麼恐龍沒有?

因此,我們推測:環境或遊戲規則的改變,往往讓原先的優勢瞬間成為劣勢。像這些奇形怪狀、十分超現實的爬蟲類,也許是因為更早適應當時地球的環境,成為這顆行星的主角(至少在電影裡),牠們高踞食物鏈頂端,體型越來越大,食量越來越大;一旦面對突變,環境惡化、氣候變遷,原先需要優渥食物來源或穩定環境的物種,便第一個告別了白堊紀。

在物種演化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應該不少。但是除非過了某個臨界點,否則以星球級的速度或節奏感,滅絕的發生,一定緩慢到沒有被當事者注意到。

可是到了人類時代的廿一世紀,環境變化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對我們來說,適應變化比適應演化更為迫切。

我說的不只是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海水上升、極端性氣候增加等自然環境的這一塊,更包括科技躍昇後,生活方式、文明典範的變遷、產業的更迭這一類的現象。例如:某些品牌與產業,甚至某些政權的一夕瓦解、傳統製造業彷彿成為另一種農業、網路服務型態的推陳出新威脅著傳統服務業,還有石油的跌價、學歷的貶值等等。這些現象使得過去成功的經驗越來越不可靠;也讓我們一時之間無所適從,怕一不留意就淪為最後一隻恐龍。

影響著地球人的法則基本上有兩種:

一是,被廣義相對論到達爾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物種演化等假說試圖解釋的自然法則;它們是所有存在最根本的規則,往往不可動搖,但是人類的活動更為細緻、頻繁,大部分都在自然法則的空隙裡發生。

一是,有了人類社會後,發展出來的種種文明趨勢或生存發展的社會規律。這當中還可分成無意識的形成,以及有意識的制定。

無意識形成的規則猶如自然環境,也是我們生存競爭的基本場景。例如文明趨勢、生產方式、價值變遷、全球化等,我們很難改變它,只能盡快了解它,順勢而為。

有意識制定的規範,通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是一個社會或國家機器基於對生存競爭環境的認識,所採取的制度和種種鼓勵與抑制的作為。

這些為了適應大環境所制定的規則,回過頭來成為人民或民間企業要去適應的小環境。為了適應它、或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獲益,我們的某些能力會越來越強,有些會越來越弱,宛如自我演化的亞種。

相對而言,這個遊戲規則是可以隨著主觀意志改變、常常在改變,而且有時必須改變的。因此成為我們更為關心,也比較有著力點的部分,更是我們持續提升競爭力或幸福力的契機。

可惜在我的觀察裡,華人社會制定規則的能力不是很好:有些規則過時、有些形同具文、有些製造更多問題、有的毫無效果變成瞎折騰、或沒有解決問題只是阻止問題的提出…它們往往是不同階段規則訂定者觀念錯誤、思慮不周、本位主義、政治考量或利益團體角力的結果。

但我們要真心相信,不夠好的遊戲規則是不會忽然產生好的結果的。從交通規畫、都更、美豬、大學治理、產業政策到網路金融,甚至社會價值、風俗習慣,無論是否疏漏、短視或僵化,這些遊戲規則將是我們據以生活的真實環境,也是我們演化的方向。(作者為作家、詩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