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克襄/十七歲的能高越嶺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4 01:33 聯合報 劉克襄
十多年前,在台北仁愛路某一長老教會,我安排了系列地方風物課程,跟一群銀髮族長輩共學。
有位阿嬤穿著典雅,每次都跟先生端坐在最前排聆聽。有天,她仍準時到來。上課前,從皮包裡取出一本手掌大的破舊筆記本,敬謹地捧到我前面,「老師,這就是我提到的紀念物,請你指教。」
原來,上個月我提到百年來在台灣的各種壯遊。阿嬤聽了非常激動,下課後告知,年輕時,她曾有一回中央山脈的探險,還留下筆記。改天,想請我過目。果然,她如約帶來了。
我悉心翻開,扉頁寫著;「四十三年度暑期戰門訓練中央山脈探險紀念」。另一頁有張從報紙剪貼下來的泛黃圖片,一位朝氣煥發的女孩仰望遠方。圖片裡的女孩就是眼前七十歲的林美雪女士。那年她十七歲,就讀蘭陽女中,跟其他兩位女同學,因為學校成績優異,又通過嚴格的體能測驗,因而入選救國團舉辦的,從花蓮出發的能高越嶺探險。
當時的所謂探險,其實是集體旅行。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旬,她和一群女生著白襯衫黑褲裙。頭上則戴斗笠,腳套輕便步鞋,再肩著背包,從花蓮出發。路線跟我們現今的橫越相近,從奇萊、檜木、天池到雲海等保線所,再下抵霧社。三天兩夜的縱走,一路都有在地相關單位的支援和陪伴。
當時為搭配國家的軍訓政策,年輕學生的各種暑期活動特別受到重視,經常被宣揚,此一縱走因而有記者隨行採訪。她因長相清秀可愛,在登山過程被攝影師相中,拍攝了此一玉照,隨即刊登在新生報頭版,作為女英雄的象徵。
那次旅行後,她蒐集了相關的圖像和隊員留言,黏貼在筆記本,此後一直存藏著。最近我再次攀爬能高越嶺路,突然想起了這段往事,進而聯想到她走過前後,發生在這條路上的重要大事。
話說一九四三年,花蓮已完成一連串水力發電廠。日治時期這條山道,一度計畫興建輸電線路,跨越中央山脈,將電力送到西部。但開工未幾,日本便戰敗投降。戰後經濟凋敝,越嶺路缺乏維修,直到一九五○年獲得美援,執行東西向輸電計畫。越嶺道路又開始整修,才有了新契機。
那年十月起,許多光明背後不曾被記得名字的人,在孫運璿、楊金欉等台電官員帶領下,艱苦地完成第一條線路。一九五三年第二條線路完成時,花蓮和南投分界的能高草原上,已然豎立一座石碑,紀念輸電計劃的完成。
那年夏天,十七歲的林美雪經過能高草原,應該會看到此一地標。然畢竟是荳蔻年華,應該不會想到政經大事,可能只是像小白兔,活潑地跳過了這塊草原。但一個半月後,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坐轎到此,題了「光被八表」與「利溥民生」,意謂此項輸電工程,將光明帶至八方地表,造福大眾民生。
我的課告一段落時,這位雙連幼稚園前園長特別來致謝。順便跟我提及每年歲末,她都要發動勸募,並運送捐贈的物資到中部的原住民山區,幫助當地孩童。我不知,這一義舉是否有受到年輕時探險的啟發,因而深埋下這顆關懷弱勢族群的火種。
無論如何,當她手持半世紀前的筆記本,跟我分享時,相信那次的能高越嶺,一定是她這輩子最重要的旅行。
夏至了,適逢台電七十周年,用電吃緊之時,謹以此為記。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作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4 01:33 聯合報 劉克襄
十多年前,在台北仁愛路某一長老教會,我安排了系列地方風物課程,跟一群銀髮族長輩共學。
有位阿嬤穿著典雅,每次都跟先生端坐在最前排聆聽。有天,她仍準時到來。上課前,從皮包裡取出一本手掌大的破舊筆記本,敬謹地捧到我前面,「老師,這就是我提到的紀念物,請你指教。」
原來,上個月我提到百年來在台灣的各種壯遊。阿嬤聽了非常激動,下課後告知,年輕時,她曾有一回中央山脈的探險,還留下筆記。改天,想請我過目。果然,她如約帶來了。
我悉心翻開,扉頁寫著;「四十三年度暑期戰門訓練中央山脈探險紀念」。另一頁有張從報紙剪貼下來的泛黃圖片,一位朝氣煥發的女孩仰望遠方。圖片裡的女孩就是眼前七十歲的林美雪女士。那年她十七歲,就讀蘭陽女中,跟其他兩位女同學,因為學校成績優異,又通過嚴格的體能測驗,因而入選救國團舉辦的,從花蓮出發的能高越嶺探險。
當時的所謂探險,其實是集體旅行。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旬,她和一群女生著白襯衫黑褲裙。頭上則戴斗笠,腳套輕便步鞋,再肩著背包,從花蓮出發。路線跟我們現今的橫越相近,從奇萊、檜木、天池到雲海等保線所,再下抵霧社。三天兩夜的縱走,一路都有在地相關單位的支援和陪伴。
當時為搭配國家的軍訓政策,年輕學生的各種暑期活動特別受到重視,經常被宣揚,此一縱走因而有記者隨行採訪。她因長相清秀可愛,在登山過程被攝影師相中,拍攝了此一玉照,隨即刊登在新生報頭版,作為女英雄的象徵。
那次旅行後,她蒐集了相關的圖像和隊員留言,黏貼在筆記本,此後一直存藏著。最近我再次攀爬能高越嶺路,突然想起了這段往事,進而聯想到她走過前後,發生在這條路上的重要大事。
話說一九四三年,花蓮已完成一連串水力發電廠。日治時期這條山道,一度計畫興建輸電線路,跨越中央山脈,將電力送到西部。但開工未幾,日本便戰敗投降。戰後經濟凋敝,越嶺路缺乏維修,直到一九五○年獲得美援,執行東西向輸電計畫。越嶺道路又開始整修,才有了新契機。
那年十月起,許多光明背後不曾被記得名字的人,在孫運璿、楊金欉等台電官員帶領下,艱苦地完成第一條線路。一九五三年第二條線路完成時,花蓮和南投分界的能高草原上,已然豎立一座石碑,紀念輸電計劃的完成。
那年夏天,十七歲的林美雪經過能高草原,應該會看到此一地標。然畢竟是荳蔻年華,應該不會想到政經大事,可能只是像小白兔,活潑地跳過了這塊草原。但一個半月後,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坐轎到此,題了「光被八表」與「利溥民生」,意謂此項輸電工程,將光明帶至八方地表,造福大眾民生。
我的課告一段落時,這位雙連幼稚園前園長特別來致謝。順便跟我提及每年歲末,她都要發動勸募,並運送捐贈的物資到中部的原住民山區,幫助當地孩童。我不知,這一義舉是否有受到年輕時探險的啟發,因而深埋下這顆關懷弱勢族群的火種。
無論如何,當她手持半世紀前的筆記本,跟我分享時,相信那次的能高越嶺,一定是她這輩子最重要的旅行。
夏至了,適逢台電七十周年,用電吃緊之時,謹以此為記。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作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