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遺骨…「該做的正確事」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14 03:15聯合報 李子寧/台灣博物館副研究員(台北市)


台大醫學院團隊一九六○年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到花蓮縣馬遠村挖掘六十四具布農族人骨...
台大醫學院團隊一九六○年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到花蓮縣馬遠村挖掘六十四具布農族人骨,運回台大解剖科保存。馬遠子孫日前組成自救會要求台大歸還先人遺骨。台大醫學院體質人類學研究室指出,目前布農族的骨骼保存狀況良好。 圖/台大提供
最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布農族人,要求台大醫學院「歸還」六十四具在一九六四年因遷建墓地而被挖掘,並運回台大解剖科保存研究的先人遺骨。此事再度讓人體,特別是少數及弱勢族群的人體,作為研究與收藏對象的倫理議題浮上檯面。

事實上,國際間對此議題已討論多年,一些西方國家甚至訂定法律,以約規研究並促成返還。國內,台大其實早在一九七三年就以歸葬莫那魯道的遺體而立下先例。當時,促成台大返還莫那魯道遺體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我的父親—李亦園先生。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三日,正是台大校園開學的時候,當時擔任台大考古人類學系代主任的李亦園寫了一封信給台大校長閻振興,表示去年由台大醫學院轉至考古人類學系的莫那魯道遺體,「不宜收藏於研究機構,實應歸葬於其故鄉」,並建議校長與省主席共同發起籌辦葬禮並興建墓園。這封信揭開了莫那魯道遺體歸葬的序幕,其遺體終於在同年十月廿七日歸葬霧社(關於莫那魯道歸葬過程參見:吳俊瑩,2011,莫那魯道遺骸歸葬霧社始末),但我父親在本案裡的角色,直到很多年後才為外界所知。

我記得,在二○一一年左右,當歸葬過程與相關文件重新披露出來時,我就詢問過他此事,他當時的回答則是:「不記得了」。當時父親的身體狀況已頗不理想,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模糊混亂,所以對他的回答我不感到意外,但是後來有一次還是忍不住將信函放大印出,當面唸給他聽(當時他的視力與聽力都很差)。他好不容易聽完,又拿起放大鏡艱辛地審視信末的署名,沉默良久,然後問我:「為什麼要看這封信?」我表示只是想要知道當時決定的過程,例如為何是「代系主任」(當時他的正式職位是中研院民族所所長)提出。他又想了很久,最後表示,過程他真的不記得,只是對於歸葬的事,他只覺得那是一件「該做的正確事」。

那次談話恐怕是我們父子兩人最後一次交談「行內的事」,他的健康狀況此後也是每下愈況,直到他今年四月過世,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談到這段或其他「行內往事」。但我一直記得他最後那句「(做)該做的正確事」。最近讀到馬遠布農族人遺骨存放台大的事,也忍不住擬想如果換成今天,他還會不會「做該做的正確事」—提筆寫信給台大校長提議歸葬六十四具馬遠布農族人遺骨?

父親過世後,骨灰植存於金山的法鼓山生命園區,另外少部分的骨灰由泉州的堂弟們帶回泉州,「歸葬」於父親出生的故鄉。我們相信這是他所樂見的「歸骨之所」,也希望那六十四位布農族人遺骨有一天能夠同樣回到其親人樂見的「歸骨之所」。

台大﹒布農族人﹒考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