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思維模式 死刑,也情緒化了
2015-06-13 01:53:06 聯合報 余豈/大學教師(嘉義市)
上周法務部批准槍斃六名死囚,引起國際關注;但媒體鮮少思維脈絡清晰的論述廢死議題,反而因個案充斥情緒性語言。

用中外兩個文化例子看:七月份,國家交響樂團將與歐洲合作貝多芬歌劇《費黛里歐》。這齣歌劇講的是,從死牢營救人犯故事,自十九世紀初首演,向來冷門,一個緣故就因素材處理當時不流行的左傾議題,貝多芬逝世後,歐洲淪入右翼梅特涅黨羽手中,大眾寧可看《卡門》,那種下層社會裡山賊淫婦奸情最後互相砍殺全死光的故事。

但隨著文明演進到廿一世紀,《費黛里歐》和頌讚博愛而成為歐盟國歌的《合唱交響曲》一樣,逐漸被視為思想登峰造極之作。

侯孝賢《聶隱娘》在影展拿了第三名,得到總統頒贈勳章。聶隱娘者也,一名唐朝職業女刺客,雖然是虛構人物,真實歷史或傳奇故事中,唐朝刺客殺人稀鬆平常,幾名宰相遭刺客暗殺,連頭顱都割走,這類事若發生在當今台灣,民眾將如何反應?

吳宇森電影《劍雨》,也講殺手故事,女殺手陰錯陽差和她殺掉人的兒子結為夫妻,故事最後,放下仇恨者才有圓滿結局。唐朝故事的《聶隱娘》有多少中國資金或台灣味,無甚緊要,我則好奇侯孝賢會用什麼手法在《聶隱娘》傳遞什麼價值觀。

文明的差異與縫隙,得由時間填滿。台灣人學歷高,然因學歷貶值與教育「職訓化」交互作用,已和歐美校園的理想主義有很大落差。面對死刑議題,這次槍斃死囚看不出解決了問題,反而打亂台灣的人權劇本。

很少台灣人會從頭到尾好好聽一次《費黛里歐》,侯導也自嘆《聶隱娘》票房可能很難對台灣觀眾口味。我們想質疑何為「世界潮流」,根本像台灣首都或最高峰在哪一樣,是貓哭耗子之外再畫蛇添足。問問在大學執教者,多會說,學生們搞笑吵鬧一流,至於引領「世界潮流」?省省吧!

生命的大痛觀照整個人類文明,生命真相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題,直接通到最高層次的文化深處,這非但是我們覺得西方文明思維(一如孫逸仙倡導「世界大同」)太理想化,亦是當前台灣不足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