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些年 榮民在部落找到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3 02:15 聯合報 蔡光慧/國中退休教師、排灣族(台中市)


族群岐視,從原住民歷史看,由來已久。湯英伸事件,是我這一代還記憶猶新的慘烈故事。族群岐視的生命經驗,一直伴著我,從走出部落到都會求學,即使在市區擔任教職,它也不曾離去。

從岳父生前遺留的日記來看,省籍之間的歧視,自他踏入台灣就存在。雖然如此,早年他在嘉義工作時,當地何家長輩看他孤苦,收為義子。終於,使他有了親人可以依靠的感覺。何家奶奶出殯,他以何家長兄的身分,捧著何母的骨灰罈。岳父還將何母的遺照,安置在祖先牌位旁,每日朝夕燒香跪拜,過年則領著子孫一同跪拜祭祀。即使岳父走了,後代子孫,照舊跪拜不輟。

在我的部落,那些年,有些孤苦榮民來了,一一與排灣婦人通婚。長輩依襲名舊慣,為他們取名,視同家人。榮民也十分孝敬長輩,照顧全家老小。生了「排外」新族,和我們一樣說流利的排灣語,和我們稱兄道弟,無分彼此。當他們老了,族人陪著,聽他們大江大海的故事,憐惜他們「日暮鄉關何處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喟嘆。時候到了,人走了,全村族人日夜守靈,並協力安葬。族人早年也曾感受他們的粗魯,卻從未因此視為外人。

報載有軍護感慨,一生堅守崗位,貢獻黨國,感情、青春都付諸台灣,到老卻不知如何安身,自己是哪裡人都無從確定。幸好,岳父、姊夫都早走了,不需要再面臨這種何去何從的苦境。

哪裡來、怎麼來,先來後到,很重要嗎?人落了下來,生了根,就是自己人了。台灣歷史課,講到「番」,我常常跟學生講,你歧視的、咒罵的,不也是你自己或是你不識的同宗家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