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說清楚 非核的代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8 02:26 聯合報 劉容生/清大前副校長(新竹市)



行政院長林全(左)7日到立法院接受總質詢,被問到核一廠一號機重啟議題時他表示,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從未改變,核一核二核三也不會延役。右為經濟部長李世光。 記者余承翰/攝影
分享最近暑熱,用電量大增,備轉容量己近限電邊緣。核一重新運轉,迫在眉睫。李遠哲聞訊而言:「非核家園」是此次大選人民共識!新政府官員最近亦曾宣稱核四停建,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二○二五年要完成非核家園,「沒有討論的餘地」。果真如此,台灣人民不論藍綠將會一道走入一個悲慘世界。
選舉結果固為人民共識,但政治人物在競選過程,若對其政策及其可能造成後果沒有誠實的向社會大眾揭露,選後反覆是一個背信行為。不僅是道德上的缺失,更可能有法律責任。這些揭露包括:

一、非核電價必須調漲:台灣十八%的電力來自核能,發電成本每年約二六四億元。如以燃氣取代每年發電,成本將增加超過一千億元的支出;若以煤代之,增加的成本約二百億。這筆支出是否要由全國人民埋單?最近僅核一廠一號機停機十七個月,燃料替代的結果就是費用大幅增加卅三點三億元,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二、核四廢廠台電破產:核四建廠至今已投入近三千億元,加上原本已有負債約一千六百億元,一旦作廢將等同負債,遠超過台電資本總額三千億元,這將導致台電破產。而這筆費用是否由「全民買單」?

三、非核增加貿易逆差:台灣能源依賴進口,每年進口能源金額高達美金一點五兆,約相當於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的總額。能源輸入的增加,等於貿易順差的減少。福島事件後,日本政府停用核電的政策,導致貿易逆差大幅增加,而不得不重新啟動核電。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卅二%電力來自低成本的核能,二○三○年比重將達六十%,到那時台灣成為非核家園,兩國能源成本已差一大截,談何競爭!

四、非核必然增加排碳:若以燃氣取代核能,每年增加的排碳量約一千萬噸;以燒煤代核,更要多排碳約四千萬噸。台灣排碳總量每年約三億噸,約七成來自於能源生產。台灣人均排碳量每年約十一噸,名列世界前茅,超越日韓,甚至大陸。如果新政府政策不做大幅修正,國民生活方式不做徹底改變,非核勢必增加排碳,我們對世界減碳承諾又如何交代?

其他還有缺電風險、國家安全等諸多項目,不勝枚舉。多年來台灣民粹文化盛行,政治人物投機取巧,假藉民主正義為名,將能源政策訴諸政治手段處理,選後必須面對現實。政治人物如果選前未做誠實揭露,愚矇選民,選後政策反覆,不僅將會導致國內政治鬥爭惡化,更要承擔公民集體訴訟法律責任的風險!倘若如此,台灣二千三百萬全體人民皆為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